孟州市新闻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抗疫共识的凝聚和撕裂是如何形成的
TUhjnbcbe - 2025/5/1 19:45:00
北京治疗白癜风最正规的医院 https://jbk.39.net/yiyuanzaixian/bjzkbdfyy/sfxbdf/

抗疫的共识在今年以前是非常一致的,政府的防疫措施一般都能大面积地获得民众配合和好评,但是今年以来开始逐渐松动,而最近有点撕裂了,从网络的舆论来看,不满的声音似乎有将要压倒之势,这是我们当前正在面临的问题,也是不得不重视的问题。

1、抗疫共识面临撕裂的风险

抗疫是需要共识的,因为这是一个全民事件,需要老百姓的配合和支持,需要执行团队的理解和支持,需要各省各城市之间的配合和支持,需要将全国看着一盘棋才能下得好,病毒就像流水一样,哪里“地势低(防疫松懈)”,病毒就会流向哪里,以一国之力,将某个省市的疫情扑灭,其他绝大部分地区都能享受正常的生活和工作,全国有这么多的城市,即便是轮流来一遍,时间周期也够长,绝大部分的城市和地区都能在较长时间内享受比较正常的生活和工作。

如果不能全国一盘棋,就会在全国变成无数个小水池,四处发出警示,狼烟四起,在这些小水池里要清零的代价显然要大得多,当前正在面临这样的问题。4月份的上海其实情况还不算太严重,毕竟可以集全国之力去支援,在全国的支援下,这个两千多万人口的城市在2个月的封控抗疫措施下最终获得胜利,上海人民也迎来了正常的生活和工作状态。

而现在,全国四处开花,而且开得还很大,广州每日感染人数小1万例,重庆后来居上已经超过广州成为日增最多的城市,石家庄在两种原则之间摇摆过,最终还是回到坚定抗疫的路上。河南郑州不惜将某重点企业的离职员工运抵至它市。

网上关于对过度封控以及防疫层层加码的措施的不满之声日盛,最近新疆的火灾事件一下子就将这种不满情绪引向了一个高潮,这些情绪也会影响全国其他地区,新疆政府在火灾次日宣布乌鲁木齐社会面基本清零已经实现,会逐步放开,这是巧合吗?还是对这种不满情绪的一种“妥协”?

抗疫是需要共识的,全国有强烈的共识,那么就会上下同欲,无往不胜,这是过去2年疫情一次次被击败的核心原因之一,也是当时武汉获得胜利的核心原因。有共识,事半功倍,共识撕裂,就事倍功半,甚至难以为继,那么共识是如何形成的?

2、抗疫的共识是如何形成的?

过去两年的抗疫共识是非常强的,独步全球,很大程度上来自疫情之初武汉的惨状,超过10%的死亡率,四五千条生命的代价换来的,这是“血的教训”。

抗疫共识的形成,其实也是投资逻辑,投资的本质是投入和产出,成本和收益,产出大于投入,收益大于成本,就是值得投资的。

新冠病毒会夺取人的生命,会侵蚀人的健康,武汉当时的惨状,历历在目,尤其是经过方方的日记演绎之后,更加直击人心!为了生命健康安全,付出一些自由是经济上的损失是值得的。

没有一个城市希望自己重新经历一遍武汉的场景,即便是国外也不想经历这种惨状,“坚定抗疫”就在中国老百姓的心中就形成了共识,在执政者心中更是成为坚定的信念,耗费天量的人力物力去履行守护人民健康安全的使命,这是“人民至上”和“生命至上”最真实的写照。

中国政府制定了全球最严格的防疫政策,这也是最科学的防疫政策,在各地都得到贯彻实施,老百姓也坚定配合。

在其他国家其实也并非是一开始就躺平和投降,在国外爆发的时候,西方国家也是封过城的,美国封过,德国封过,法国封过,英国也封过,这些国家也经历了武汉当时的惨状,无数的生命被吞噬,尸体都来不及处理,医护人员大量感染,辞职的也不在少数。现在再去翻看当时西方国家的新闻,都能感受到那种人间炼狱的场景。

国外的这些惨状也进一步巩固了我们国内的抗疫共识。国外最后之所以没有坚持下来,有两个原因,首先是致死率从10%和20%的高水平降低至1%以内,其次是国外没有动态清零的条件,这需要有超强的信息网络,人手一部手机,信号还要好,无论是城市和乡村,信号都是满格的,同时需要有遍及全国的基层组织,能够无怨无悔地去执行防疫政策,老百姓相信科学相信政府,能够理解和配合政府的防疫政策。

全球基本上只有中国具备这些条件,所以中国一直在坚定地实施动态清零政策,在防疫付出的成本和防疫收益之间做到最佳的平衡。

3、防疫共识为何开始撕裂?

现在防疫共识开始面临撕裂,很大程度上是防疫的显性收益在大幅下降,而防疫的显性成本却在与日递增。

何为防疫的显性收益?当然是对生命的挽救,当时武汉死亡了四五千人,后面防疫的成功就是在挽救这些生命,这是看得见的,是可以对照的,这就是当时抗疫的显性收益。

但是现在情况有变,防疫三年了,中国大陆境内死亡人数微乎其微,除去4月份上海那波疫情导致五六百人去世之外(主要还是老人群体),全国其他地方几乎是没有死亡病例的。既然我已经看不到死亡病例了,那么抗疫的显性收益又如何体现呢?

有人就说了,这是因为我们防疫做得好啊,所以才没有人死亡啊,这是我们挽救的结果啊,这话当然没错,但是大多数人已经不会这么想了,毕竟武汉的疫情已经过去快三年了,群体性的思维是很简单的,没有强烈的对比就很难想到。

况且,由于国外纷纷放开,而从数据上统计的感染和死亡人数都大幅下降,这显示病毒的致死性已经大幅降低,这又是一条佐证,最近卡塔尔举办世界杯,数万人齐聚体育场狂欢,这对我们国内的老百姓又是一个刺激,别人都敞开踢球了,我们却还要封控!

群体性的思维是非常简单的,思考不了太复杂的东西,武汉疫情的惨状已经比较久了,或许只有武汉人民才有深刻的记忆,尤其是失去亲人的武汉人民,对其他地方的人来说,有点遥远了。而国外“正常”的生活却在不断刺激国内被封控的居民神经,这也是一种对比,在世界杯之下就非常强烈了,而且很直观,比讲道理要直观得多。

相比防疫显性收益的下降,防疫的显性成本却在与日俱增,一方面是和其他国家“正常”生活的对比,虽然绝大多数人都没有去现场看过这种生活。另一方面是长久封控带来的压抑、焦虑情绪,对工作的担忧,对收入下降的担忧,这些也是直观的体会。

在发生一些极端事件、社会性事件之后,这种担忧、焦虑和压抑的情绪就会得到共振,是需要释放的。新疆火灾之后的解封也许就是这种情绪释放之后的结果。

4、如何重新凝固防疫共识?

我认为可能有三个方向,第一个是让防疫收益的显性收益再次回归,以上海为例,上海当时也是非常抵触封控的,上海人员的教育程度又高,当时就有一个主要从事金融(基金)的社会就要求感染后居家隔离,坚决不去方舱,最后的结果就是这个小区被劳动者“抛弃”,垃圾都每人管,在这个社区的某些居民尝到了感染后的咳血痛苦后,又极力要求医护人员去救治,甚至也愿意去方舱,但是当一个地方大面积感染后,医护资源是被挤兑的,根本就顾不过来。上海最后死亡了五六百人,虽然大多数是有基础病的老人,但是上海人自己是知道新冠病毒这玩意儿不是闹着玩的,上海那次疫情之后到现在防疫都做得挺好的。

上海这五六百人的死亡就是上海人的未来的防疫显示收益,在对防疫抵触最大的城市,如果也经历一次上海四五月份这样的事情,或许这个城市的居民就会重新感受到防疫的显性收益,但是问题是,有人会因此付出生命,尽管平摊到每个人头上的概率很低,但是对一个城市来说却是固定的。

看不见的收益就不是收益,这是人性决定的,扁鹊三兄弟的故事就讲述了这样的逻辑,扁鹊名气最大,因为他治好的都是重病,大家都认为这些病人要死了,他治疗后,人就好了,这就是看得见的收益,所以大家都认为他是神医。但是扁鹊认为他大哥才是神医,因为他大哥能够在病情没有发展到重病之前就治好了,这是治未病,但是在普通人看来,我本来就没有重病,你治好了也算不得医术有多好。这就是治未病和治已病!

武汉当时就是治已病,大家都认为是旷世伟业,厥功甚伟!而武汉之后是治未病,将疫情扼杀在苗头处,显性的收益已经看不到多少了。但是显性的成本却越来越多。

第二个再次凝聚共识的方向就是能够有一套更优化的防疫方案,或者是有一种新的抗疫药物,前者能够大大降低防疫的显性成本,比如短时间封控就能动态清零,无需长时间封控,能够实现非常精准的防疫,将疫情扑灭在摇篮。后者是通过疫苗或者治疗药物,能够有效防治和治愈病毒。

但是目前来看,也拿不出更好的防疫措施,即便是能够优化一些措施,11月就出台了防疫优化20条,但是从防疫成果来看,也并没有实现快速清零的效果,大规模感染后依然是依靠大规模封控来实现清零。而疫苗和新冠治疗药物都在不断研发当中,但是没有%防疫能力和治愈能力的。

第三个就是置之死地而后生,如躺平和放开派的愿,我们仿效西方的做法,既然是仿效西方的做法,这不是基本是放弃防疫吗?怎么还会凝聚防疫共识?听我说来,首先新冠病毒并非是等同流感和感冒,如果是这样的,国家不会耗费如此巨大的人力物力,顶住巨大的舆论压力实施动态清零政策。

从国外的情况来看,死亡率还是不小的,这一点我们已经不能从各国发布的疫情数据中找到了,因为基本不做大规模核酸检测了,数据是失真的,只有中国的数据才是真实的。

但是有一个数据是无法作假的,那就是“超额死亡率”,一个国家和地区每年死亡的人数基本不会有太大的变化,基本是稳定的,如果突然大规模增加,那么多出的就是超额死亡,比率就是超额死亡率,目前美国的等发达西方国家是20%左右,印度超过20%,比如平时每年死亡万人,现在就是万,至于为什么多了20万人死亡,一般认为是新冠,因为除了这个变量以外,没有其他的变量存在。

美国明面上公布的死亡人数万,超额死亡人数是远高于这个数据的,印度公布的因新冠感染死亡人数才53万,这个是很令人质疑的,但是超额死亡率是远超过这个数据的。美国官方公布的年的死亡率是大幅跃升的,从年的8.7‰突然提升到10.3‰,这意味着美国每年将会“超额”死亡五六十万人。

而中国过去几年的平均死亡人口大概是0万,如果按照20%的超额死亡率,那么就会每年增加万人死亡,如果持续数年,那么就是数百万人死亡。这些数字或许能够重新凝聚抗疫共识,但是一旦完全放开,其实是没有回头路可以走的,新冠病毒一旦遍及全国各地大规模传播之后,再封城也于事无补了,这个时候的共识也只能是有心无力的无奈。

5、还有其他方式吗?

还有没有其他的方式?当然是有的,和平时期的“瘟疫”(瘟疫比疫情更接近本质吧)其实就是战争,在战争中,也是需要熬的,需要坚持,再难也要坚持,采取当前最科学的方法,在防疫和经济之间需求最佳的平衡点,直到胜利的一天。

中国的动态清零其实就是这条路,病毒的变异是无法把控的,人类只能接受结果,无法主动改变进程,医疗技术的发展也并非是可以完全规划的,更不是可以指定的,我们只能在不断扑灭一次又一次的疫情过程中,同时观察等待病毒的变异和医学的发展,等到拐点到来的那一天。等到新冠病毒真的变成流感或者感染的那一天,等到有特效药治疗药和比当前更有效得多的疫苗。

中国政府目前正在走这条路,尽管这条路获得的质疑越来越多,遇到的阻力越来越大,承受的压力越来越大,意志不坚定的民众或许在逐步滑向放开的一面,但是她依然在坚持,就好像一位老母亲一样,她以她深邃的智慧洞穿了一切,她将她饱含深情眼睛注视着一切,她将她那无限地爱包容着一切。

一边耐心解释希望你理解她的用心良苦,一边依然在保护你,或许你会反过来回敬几拳,她依然会一直坚持下去,直到胜利的一天,如果在胜利来临前有一天她坚持不住了,那肯定是她没有能力再继续这么做了。

孩子会任性、会不理解、会调皮,这都正常,但是孩子会成长,多年前没有人相信这个家还能再站起来,甚至连自己都不相信,躺平不就好了嘛,毕竟当时大多数家庭都是反抗无果后躺平的,这也不丢人,但是这个家里有一群人不信邪,坚定地认为这个家族是不一样的,很多人不解,毕竟当时这个家庭的很多成员都躺平了。最终的结果就是,这群人带领这个家筚路蓝缕、披荆斩棘,经历了无数的挫折和打击,将家业搞得越来越好。

如果有一天母亲保护不了这个大“家”了,那么你就得去保护自己小家的家人,自己才是自己健康的最大责任人,家人还没有接种疫苗的尽快去接种。

过去的三年,我们都是抗疫成果的受益者,不仅仅是生命健康方面的,也有经济层面的,那些放开的国家经济并没有变得更好,在主要经济体中中国的经济依然是增速最快的,只是我们习惯了10%的增速,6%都嫌低,4%就认为天要塌下来了。西方国家放开也是无奈之举,因为做不到动态清零,但是放开并非是拯救经济的良药,他们在面临经济衰退,民众在忍受高通胀。

健康是资产,工作是现金流,如果资产报废了,哪里还会有现金流?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过去三年,中国的出口屡创新高,中国庞大的制造业保住了,成为全球产业资本最希望投资的目的地之一。

我们享受了三年的好时光!坚持动态清零的情况下,我还是会去电影院的,会去饭店吃饭,但是如果不坚持了,我是不会去的,虽然我知道我即便感染后死亡的概率不大,但是我经历过抵抗力变弱后的痛苦,这种感觉刻骨铭心,不愿意再经历第二次,不会主动去开这个盲盒。

1
查看完整版本: 抗疫共识的凝聚和撕裂是如何形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