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2日,由澎湃新闻网主办的“寻找新动能,融合再突破”外滩新媒体峰会在上海拉开帷幕,来自国内主流新媒体的负责人、高校新闻传播学者、商业平台及技术公司的代表作为嘉宾参加了峰会相关活动。
如今,媒体融合已经不仅关乎传统媒体的生存发展,更关乎社会舆论走向和中国的国际传播地位。中国的媒体融合即将走过第十个年头,未来的传媒转型该如何寻求新动能?当日下午,多位学界、业界嘉宾围绕“全球传播新趋势:技术变革与传媒转型”主题展开圆桌论坛。这也是第六年举办的外滩新媒体峰会首次开设“院长圆桌”环节。
“院长圆桌”现场参与讨论的嘉宾有南开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刘亚东、厦门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余清楚、复旦大学新闻学院院长张涛甫,本场“院长圆桌”由澎湃新闻副总编辑夏正玉主持。“虚”与“实”
媒体融合进入深水区,伴随着各种理念、实践,也不时会出现一些转瞬即逝的虚火。未来在媒体转型发展的过程中该如何处理好“虚与实”的关系?
南开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刘亚东认为,我们既要仰望星空,又要脚踏实地,这样才可以破解媒体融合中“虚与实”的问题。
他以智能媒体举例,表示这将是今后媒体融合发展的一个重要的风口,智媒技术的应用会大幅解放传统的记者和编辑的生产力,这是“实”的情形。但另一方面,当下很多人对于智能媒体又有很多不切实际的期待,如有观点认为随着智能媒体的发展,一些编辑和记者甚至会被取代等等。刘亚东认为,迄今为止,我们的人工智能在可预见的将来还没有学会像人类一样思考和提问。从这个角度看,这属于“虚”的情况。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院长张涛甫认为,媒体融合就像河流出海,有的是弯路,有的是捷径。摸爬滚打,这一路非常辛苦。但无论是虚的还是实的探索,所有的路都没有白走,哪怕千回万转,最后还是奔向大海的方向。
“媒体融合没有标准答案,只有参考答案。这个答案不在书斋里面,答案就在探索过程当中。如果讲确定性,如果你不走,是没有答案的,只有行走的过程才有答案。方向在哪里?只有面朝大海,我们才能赢得春天。”张涛甫说。
厦门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余清楚表示,互联网时代的新兴媒体,要去掉虚火。融合既是过程,也是创新,还没有到终点。“从传播的角度,我们现在处于互联网时代,处于融合时代,还没有到脱离传统媒体时代。因此主流媒体要融合、要发展、要创新。坚持正确导向和内容为王,坚持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深度融合,我想这就是‘实’的层面。”
“攻”与“防”
在当下舆论场的生态下,机构媒体该怎样实现自身的角色功能的迭代和进化?在“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在大量热点事件面前,如何巩固壮大主流舆论阵地,及时有力发声?与此同时,机构媒体该如何规避风险,以免使自身陷入舆情的漩涡?
刘亚东认为,就“攻”而言,作为一个媒体得有设置议题的能力,以党和国家的命运前途对它高度负责的精神,敢于设置议题,引导舆论。就“防”而言,机构媒体或者传统媒体,官办媒体要严守新闻纪律,要以自己权威性的声音真实、准确、客观地报道事实,为公众解疑释惑。而关于机构媒体所谓的“攻”与“防”,在大多数情况下是攻中有防、防中有攻、攻防兼备。
在张涛甫眼中,机构媒体扮演了社会的防火墙,是社会的底线,因此有底线的坚守非常重要。与此同时,很多机构媒体在专业化方面的努力和所具有的流量入口是不对称的。因此,“攻”与“防”仅靠媒体自身的努力还不够,还需要系统性的努力,这样才可以改变整个大盘的结构,否则这个势是改变不过来的。
“‘攻’与‘防’是辩证的,对媒体而言,既有挑战性,也有以我为主,主动发声,前位发声的问题。”余清楚表示,公信力、权威性就是机构媒体自己干出来的,如果不作为,不发声,就不会有公信力和权威性。对于“主流媒体边缘化,边缘媒体主流化”的趋势要保持警醒。
“动”与“静”
主流媒体是推动媒体融合的主力军,应该在技术变革的潮流中抓住机遇。但层出不穷的各类技术往往“乱花渐欲迷人眼”,该怎样克服创新的倦怠,寻找合适的技术入口?
刘亚东认为,新技术的应用的确有很大的不确定性,也存在着一定失败的几率,这是在媒体融合发展过程当中必须承受的代价。“总的来讲,现在最新的业态以及支撑这个业态发展的底层技术,我们还是要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