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丨李丹
图片丨1/6图片工作室
要诀3:优质平台聚粉——用“小街巷”,聚“大人气”
对于乡村旅游,在魅力“人设”吸粉之后,要用什么样的空间来承载远道而来的粉丝们?很多乡村复制袁家村,只模仿了它的一条街,却未看出其中门道——这是一条收紧的街巷!
正如著名的丹麦建筑师扬·盖尔在《交往与空间》中所说的那样:有人来是因为有人来,没人来是因为没人来。只有收紧了的街巷,才能制造出熙熙攘攘的感觉,营造出乡村的“人气感”,从而以人引人,进一步吸引更多的“路人缘”。袁家村在街巷打造上主要坚持了三个原则:
1.要“窄门小户”,不要“宽街大巷”
首先,商业街宜窄不宜宽,袁家村收紧了街巷的宽度,优化了游客的逛街体验。这是因为街道的面宽和沿街建筑的高度关系能够直接影响到游客的视觉效果和心理感受。对于步行街而言,街道的高宽比H/D比值在1~2时,对人来说是感觉最舒适最亲切的。当H/D比值小于1时,街道空间失之过宽,围合感降低,不利于人气的聚拢;而当H/D比值大于2的话,则会失之过窄,让人产生压迫和拥挤之感。因此,袁家村将小吃文化街沿街建筑与街巷的比例适宜,虽然略窄但也让街道的气氛显得更为熙攘热闹。
2.要“短小精悍”,不要“又臭又长”
其次,商业街宜短不宜长,袁家村收短了街巷的长度,打造了小巧宜人的精致街区。对于逛街的人来说,商业街太长,容易让人望而生畏,产生逃离感;太短,又让人意犹未尽,逛得不甚尽兴。实际上,消费者最爱的商业街是“用脚投票”选出来的。
综合来看,世界上最好逛的街,短可至米或米,中可取-米最为适宜,长则以1米左右为上限。这个区间内游客的消费舒适度是最高的,购物欲也是最强烈的。袁家村的小吃街不长,两边店铺林立,作坊鳞次栉比,为游客边走边逛、边逛边吃提供了最舒适的尺度。后期新建的回民街等也牢牢把握此项原则,长度控制在不到米。
3.要“拐弯抹角”,不要“直来直去”
最后,袁家村还在街巷的界面上进行了趣味化的处理。根据外部空间模数理论,商业街宜弯不宜直,每隔20-25米对建筑临街界面进行处理是最为合适的。中国人常说“曲径通幽”,一眼看到头的街道总归是让人觉得无趣、缺少惊喜的。而每隔一段距离就在临街建筑上增加些错落变化,不仅能大大提升游客兴致,还能很好地控制游客走一走、停一停、买一买的节奏。
袁家村的小吃文化街和作坊文化街就以蜿蜒曲折的形态,吊足了观光客的胃口。沿街商铺或进或退,檐口时高时低,游客穿梭在这样的巷弄空间中,流连忘返,竟不知道这里到底有多大,也不知道下一站会遇见什么有意思的小店,处处充满了探索的新鲜感。
要诀4:靠谱推手带路——跟紧“一个能人”,带动“一群小兵”
成功的网红,幕后总有一个神秘推手。有的出钱出力,有的出团队出创意,事无巨细一一操办。他们眼光毒辣,经验丰富,对热点风向有着敏锐的嗅觉,能将一个素人快速包装并推广至市场。
乡村要振兴,也同样需要一个专业的能人推手,对乡村人力、物力资源进行统一包装、调动,最终实现乡村网红的闪亮登场。否则任由村民小打小闹,极易形成各自为战、恶性竞争的局面,乡村发展将不可持续。袁家村就是依托一个强有力的领军人物,将村民紧紧团结在一起,拧成一股绳,形成合力促成了发展。这一点,是复制袁家村成功的最后一步,也是最难的一步。
1.一个能人:自上而下的强势管理
中国传统乡镇的发展,本质上是“能人带动”战略,即:见过世面的本地能人或者地方官员或新乡贤,凭着自己的眼光带领乡村发展。袁家村有今天的骄人成绩,离不开带头人郭占武的领军作用。郭占武是袁家村党支部书记,也是袁家村关中印象体验地的创始人和设计者。
郭书记带领下的村委会,首先做到统一村民思想,坚守集体经济,让全村所有人都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其次,通过统一运营和管理,形成袁家村的统一品牌。郭书记不仅对袁家村风貌进行了统一改造,还进行了统一定位,创新地建立了“袁家村——关中印象体验地”的品牌,使得袁家对外传播形成了统一口径。同时,免租金、免门票的运营模式,很好地解决了袁家村运营前期的人气问题。
2.一群小兵:自下而上的主体调动
郭书记认为:农村的事谁来做?绝对不是专家,绝对不是县长、市长、省长,是农民自己。为了充分调动农民参与的积极性,郭书记提出“全民皆兵”的概念,强化农民的共同体意识,通过机制创新从根本上盘活农民生活。
分组自治,动员全民参与。
在管理上,袁家村村委会充分调动村民参与,将商户按照经营品类、所处位置分成了若干组,每组设立经营的组长。由组长负责统一管理卫生、品质、产品特色等,并设立动态打分和淘汰的机制。另外,郭书记充分抓住了乡村治理的中国民间特性,通过特有的“发誓文化”让村民用自身人格为食物做担保。在小吃街商家门口,总能看到各式醒目的招牌,上面写着每一锅汤有哪些料,原材料来自哪家。且有店主的个人信誉承诺:“店主发誓承诺,如果羊血掺假,甘愿祸及子孙。店主吕伟。”、“店主重誓承诺,如果做不到以上几点,甘愿后辈远离仕途坠入乞门”、“如果做不到以上几点,甘愿后辈丧态失德不为人知”……对于中国人来说,以“发誓”来约束村民行为、加强村民自律意识,将食品质量安全问题转变为乡村公约,可以说是极具本土特色、最行之有效的管理办法,也在袁家村和消费者之间建立了一种良好的信任关系。
利益捆绑,实现共同富裕。
袁家村在关键的招商运营管理模式上,不向商铺收取地租,而是采用从商户的收入中分成的方式。为了解决贫富差距问题,袁家村探索出全民股份制的模式,积极推动酸奶作坊、醋坊、油坊、豆腐坊、辣椒坊等作坊改制股份合作社,均由村委会下属公司进行经营。村民私人参股,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人人努力、互相监督”的机制,使得商家与商家共成长,不管谁家生意做得好,都等于自己在赚钱,即使是不懂经营的村民,也因入股分红而搭上了共同富裕的快车。通过利益捆绑,袁家村有效解决了各种利益冲突,少了许多恶性竞争。
在一个能人和一群小兵的双双发力下,袁家村的村集体经济积累从7年的1万元,增长到年的20亿元,增长了近12倍,村民人均纯收入元,纷纷走上了致富路。且村民们的凝聚力和地方认同感非常强,全身心投入到乡村旅游的事业中去。
袁家村能被复制吗?读到这里,答案已显而易见。学会了袁家村与大城市的花式捆绑术,经营好“美食家”人设,建好聚人的小街巷,找到有魄力的领路人,你也可以成为下一个袁家村!除了复制袁家村的“形”,中国的乡村们更应该学习的是袁家村的“神”。
从一个平平无奇的乡村“素人”到今日的“现象级网红”,袁家村的励志成名史中最大的闪光点,是怀抱对自我的清晰认知,因势利导地进行在地创新的精神,这在乡村振兴愈显浮躁的当下尤其难能可贵。
未来,我们不仅希望看到普通乡村因模仿袁家村而实现崛起的案例,更希望看到越来越多的乡村通过敢想敢为敢创新,闯出一条适合自己的振兴之路,在中国大地上异军突起,并成为他人争相模仿复制的对象!
本文节选自华高莱斯“技术要点”系列丛书《乡村振兴之全球样板》。本书精选了中国、日本、韩国、法国、德国、澳大利亚、美国、芬兰、荷兰、英国等10个国家,共计17篇文章,从全球视角来审视剖析中国的现实问题,并且给出了不同生存环境下努力求生,创新振兴自身乡村的种种案例。本书将在年内出版,即将开放免费预约,敬请期待。
参考资料
[丹麦]扬.盖尔《交往与空间》,何人可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年10月第一版,77—83页。
[日]芦原义信《外部空间设计》,尹培桐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年3月第一版,第33页
中国农业新闻网—农民日报,《袁家村的新集体经济发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