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州市新闻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今天,我们把C位留给天眼新闻的记者们
TUhjnbcbe - 2023/4/11 21:01:00

今天,是我们的节日。
  今天,我们祝同行节日快乐。
  今天,向永远在新闻现场的新闻人致敬!
  来,让我们一起聆听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讲述自己的新闻理想、信念、感悟……

刘莹:踏遍青山人未老

记者刘莹

有一首歌,名叫《到人民中去》,感召人们“把身俯下去亲吻大地,把心贴近在一起呼吸,让灵*再受一次洗礼,用一生报答她的养育”。
  这是贵州日报报刊社记者刘莹的从业心声——
  30年新闻履历,3次获得中国新闻奖二等奖,10多次获得中宣部新闻阅评表扬,30多次获得全国省级*报新闻奖、贵州新闻奖等省部级新闻奖,余次获得贵州省等各级表彰的优秀共产*员、先进个人和各类新闻奖项。一个个奖项是他深入贫困乡村挖出“新闻富矿”的温暖回报。点击这里查看全文
  陈俎宇:“你是我们的人”——我的最高荣誉

年6月,陈俎宇在晴隆县三宝乡三宝村采访易地扶贫搬迁

今年4月,在贵州省“脱贫攻坚走基层”大型主题采访活动启动仪式上,我作为一名驻基层记者代表作发言。启动仪式结束后,我收到了很多来自黔西南的干部群众发来的
  一位当地宣传干部来电说:“陈记者,你一发言,我就想拍巴掌,我感到自豪。我们心里认定,你就是我们的人。”点击这里查看全文

赵勇*:坚守初心写下时代责任和担当

记者赵勇*

赵勇*,主任记者,农业农村新闻部副主任。年荣获“全省脱贫攻坚优秀共产*员”称号。

长期扎根农村采访,从事脱贫攻坚报道已有14个年头。深入基层践行“四力”足迹遍布全省88个县(区)田间地头、乡村农家,用脚下的路、手中的笔见证并亲历了贵州大扶贫的昨天与今天。点击这里查看全文

陈丹:山路弯弯里诞生的好新闻

麻江县龙场镇河坝村采访枫香染技艺

我叫陈丹,是贵州日报报刊社黔东南记者站的一名记者。初为记者,就踏上了黔东南这块美丽而又神奇的土地,14年的时间,我以“新闻人”的笔、镜头记录着这块土地翻天覆地的巨变,也以“亲历者”的身份经历、感知着这里的日新月异、欣欣向荣。点击这里查看全文

谢朝*:他们的故事是我前行的力量

记者谢朝*

我是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谢朝*。在我的采访生涯中有许许多多印象深刻的瞬间,让我最难忘的,是采写耿展宇牺牲报道的那天。点击这里查看全文

张赛:采访中那些笑脸背后的故事,都值得历史铭记

记者张赛采访关岭茶产业

我叫张赛,是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集团的一名驻县记者。在驻关岭自治县期间,我走遍了关岭的村村寨寨,也见证了基层老百姓因国家扶贫*策而带来的巨大改变。老百姓脸上洋溢的笑容,让我深深的记在心里,也成了我向社会“发声”的鲜活故事。点击这里查看全文
  刘定珲:用笔尖记录幸福用镜头留住笑脸

记者刘定珲(左)采访磋播村*委书记徐祥峰(中)

我叫刘定珲,今年28岁,是贵州日报六盘水记者站的一名记者。
  在5年的记者生涯里,我经历了各种各样的采访,其中去年到磋播的蹲点采访,带给我的感触最深。点击这里查看全文
  胡彪:一线扶贫干部的故事让人感动不已

记者胡彪(右二)正在采访

我叫胡彪,是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集团的一名记者。在紫云自治县采访期间,我走遍了紫云大大小小的乡镇,深入到贫困村一线,与当地老百姓交朋友,也见证了紫云各个村因扶贫*策带来的蝶变,看到了贫困百姓因扶贫*策而带来的巨大改变。点击这里查看全文
  谢勇勇:多走多看多思考,写更多“带露珠”的新闻

记者谢勇勇正在拍照

“想一百个点,不如走一个点。”在众多采访线索中发现不一样的新闻,这是谢勇勇在12年工作中练就的“慧眼”。
  4月20日,他来到六盘水市保华镇奢旮村,按照日程安排,可以在当地采访两个产业发展典型,然后赶往下一站。谢勇勇在采访中听说,在奢旮村有位“牛人”——刘老二,年,他的一家五口人还住在在一座不足60平方米而又破败不堪的房子里,还被村里评为建档立卡贫困户。点击这里查看全文
  莫宇:我将用手中的镜头和笔尖,讲述干部群众齐心战贫的好故事

年4月,在独山马达厂采访企业复产复工情况

我叫莫宇,是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集团派驻独山县的驻县记者,已经在脱贫攻坚宣传一线摸爬滚打了四年。
  “身份转变,服务地方发展、传播地方好声音的初衷不能变。”时至今日,送我驻县时,站长的谆谆教诲言犹在耳。点击这里查看全文
  吴浩宇:期待,再启新程!

记者吴浩宇进入地窖拍摄冬藏红薯

我是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集团的一名驻县记者,驻县一年多的时间里,我深入务川16个乡镇街道,见证了许多精彩的故事。许多驻村干部扎根村寨,只为能带领村民脱贫致富;阚南忠自建学校,只为圆一个小儿麻痹症女孩的入学梦……跟随着他们的脚步,我走进一个个现场,成为最真实的记录者。点击这里查看全文
  梁晓琳:让平凡的我记录时代的不凡

年梁晓琳在罗甸县边阳镇采访脐橙产业

脱贫攻坚,是一场注定会被载入史册的光辉历史。作为一名记者,我有幸见证、参与其中,让平凡的自己记录了时代的不凡。
  时间倒回年4月13日。
  当天,我在黔南民族师范学院采访的时候,无意间听说,明天学院要去平塘县卡蒲毛南族乡大量采购农产品,还要跟乡里签订长期的产销合同。点击这里查看全文
  余光燕:有幸见证!这场与贫困的较量

在剑河县采访食用菌产业发展情况

我叫余光燕,是贵州日报报刊社黔东南记者站记者。从年开始驻站到现在,近4年的时间里,走过黔东南的许多村寨,多次深入月亮山、雷公山等极贫村寨蹲点采访。点击这里查看全文

周阳:我记录的,是家乡撕掉贫困标签的故事

周阳在威宁自治县双龙镇采访辣椒种植户我叫周阳。年7月,我来到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集团,再经过一个月的培训后,我来到了我的家乡——威宁自治县,成为了一名驻县记者。
  初到威宁,我的心里多少有些忐忑。之前有过新闻采访工作经验,但如何去做好一名驻县记者,都要自己摸着石头过河,在实际工作中去寻找答案。点击这里查看全文
  田勇:难忘的跟团采访

贵州日报铜仁记者站德江县驻县记者参与中央采访团践行“未摘帽贫困县脱贫攻坚”主题采访活动我是贵州日报铜仁站驻德江县记者田勇。今年8月25日,我和记者站同事江佳佳根据集团安排,有幸代表站里面参与了“山海同行·决胜今朝”东西部扶贫协作“6+1”省级媒体主题采访活动。点击这里查看全文
  唐波:把爱洒在脚下这一片土地上

年11月,在望谟县蔗香镇钓鱼大赛采访现场从业一年多以来,我记忆最深刻的两个电话,是打给记者站站长的。
  第一个电话是在今年春节新冠疫情爆发时,看到武汉疫情愈发严重,我拨通了站长手机:“站长,我想去武汉,能不能想办法让我去前线?”
  站长回复:“先返回你的岗位开展工作,想去武汉可以写申请,等待组织的通知。”
  第二个电话是当知道自己没有被列入前往武汉的名单后,我带着沮丧和急切的语气拨通站长手机:“为什么没有我?为什么不让我去前线战斗?”
  站长沉吟了一下回复我:“唐波,把爱洒在你脚下的这片土地上,同样也是战斗!”点击这里查看全文
  *霞:与时代英雄们结伴同行

采访绥阳县金银花产业助推脱贫攻坚工作时,向种植户了解产业发展的情况脱贫攻坚的号角吹响以来,贵州的干部群众热情高涨,纷纷投身到这场大战役中,竭尽所能与贫困作斗争。作为记者,我的视线自然而然也聚焦到了脱贫攻坚工作上,在记录这场“战役”的过程中,太多生动的人和事从我的眼前闪过,有的舍身成仁,有的忘我拼搏,他们都是了不起的时代英雄。很庆幸,记者的使命让我曾与他们结伴同行过。点击这里查看全文
  杨聪:九进深贫县以笔写初心

10月11日,记者杨聪在沿河自治县思州A区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采访10月9日夜,秋雨萧萧下,我独自驱车近公里抵达沿河。拟好此行的采访方案,已是次日凌晨。窗外雨仍未歇,妻子发来信息:“孩子发烧了,我不知道该怎么办好……”
  孩子仅8月大,因工作原因我与妻儿常居两地。心中万般牵挂,彻夜难眠,却也只是一番安慰与叮嘱,回复“采完即回”四字而已。点击这里查看全文

编辑胡锐

编审王璐瑶李劼

1
查看完整版本: 今天,我们把C位留给天眼新闻的记者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