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6日,一则名为《回村三天,二舅治好了我的精神内耗》的B站(哔哩哔哩)视频,在朋友圈刷屏了,与“二舅”有关的话题登上微博热搜。视频的作者“衣戈猜想”透过文学性的旁白与画面,记录下二舅苦难而饱满的半生。
视频截图
视频截图
短短一天,视频便登上了B站热门第一,短片发布仅一天,播放量已超万,相关词条屡上热搜。
有人说,这是视频版《活着》。有网友说,这是今年看过的最动人的故事。
“普通人”二舅
“二舅”是谁?曾是村里天才少年,一场发烧改变一生
视频中的主人公是“衣戈猜想”的二舅,从小生活在农村,住在有几百年历史的老屋里。今年已经66岁的二舅曾经是村子里的天才少年,上小学是全校第一,上了初中还是全校第一。有一天二舅发高烧请假回家,隔壁村的医生在他屁股上打了四针,二舅就落下了残疾,再也不想回到学校。落下残疾的第三年,二舅看家里来的一个木匠干活,木匠干了三天走后,二舅说自己看会了,求姥爷去铁匠铺给他打做木工的工具。三年来二舅第一次走出了家门,去生产队给人做板凳,一天做两个,一个一毛钱,可以养活自己了。
改革开放后,二舅游走在镇上各个村子给人做木工。有天在路上遇到了当年的那个医生,他跟二舅说,“要是在今天,我早被告倒了,得承包你一辈子。”二舅笑着骂他一句,一瘸一拐地又给人干活去了。
二舅没有结婚,却有一个孩子叫宁宁,是他领养的。为了孩子,二舅拼命做工赚钱,大部分时间都把宁宁寄养在了大姨家里,很少陪伴她。十年前,这个领养的孩子和男朋友结婚了,20万出头的县城房子,二舅出了十几万。“衣戈猜想”在视频里说,二舅掏光了半辈子积蓄给孩子买了房子,却开心得要死。
在“衣戈猜想”的视频中,二舅还是一位才华横溢的热心人。他给村里人修好了插线板、燃气灶、床头灯、玩具车、洗衣机甚至水龙头。人家嫌门楼上光秃秃的木头不好看,二舅就自己设计好了,给人画上去。“衣戈猜想”感慨,二舅总说他能顾得住自己就不错了,他其实顾住了整个村子。村里人都开玩笑叫他“歪子”,但村里每个人都很清楚,他们爱这个歪子,离不开这个歪子。
“每一个字都是真实的”
我没有团队,文案是我自己写的。我天生是一个注意力不集中的人,坐10分钟,突然就想撒尿,坐10分钟,突然想去逗逗我媳妇,但写(二舅)这种东西你就根本停不下来,两晚上就写完了。
很多人评价文案有一种冷静的幽默感,我觉得一方面可能比较克制,初高中时看汪曾祺留下来的,尽可能说人话,不堆砌词藻;有点幽默的地方,受王小波和王朔的影响比较大。
酝酿差不多有七八年了,一直想表达一下。有了孩子之后一直没有时间回村,借着再回到村里的机会,就做了一下。
我回老家之后大部分时间在带孩子,是抽时间跟媳妇一起用手机拍摄的(二舅),画面非常的不完整,而且会有各种各样的抖动。
(但)这视频的内容不光每一个字都是真实的,而且我还删改了一些听上去更具有传奇性色彩的东西,因为不想搞得过于一惊一乍了。稿子最早写的时候是多字,后来删了多字。
删掉的内容里,有一个是十几年前,姥姥有胃病,突然有一天,胃疼得在床上打滚,二舅就给她找了点止疼药,针灸了几个月就好了。这件事情是我妈跟我讲的,我又问了大姨,问了邻居家的婶子和我姥姥,她们都说是真的,但我觉得这件事情未免也过于匪夷所思了,所以我都没有写。
还有一个听上去实在是过于残酷,我也删了——我妈妈在一岁多的时候从老房子上面掉下来,七八米高,当场就摔昏了,呼吸就非常的微弱,眼睁不开了。村里面很多人都来了,来了之后就说这孩子百分百是活不了了,老风俗就是说夭折的孩子不能下葬,要扔到山后面的沟里去,据说是为了孩子以后更好地投胎转世。然后姥姥和姥爷居然同意了这件事情。二舅当时是上初一,他回来之后,看见我妈躺在床上,他就抱着我妈嗷嗷哭,然后他就把家里面煮熟的红薯嚼烂,一口一口塞到我妈嘴里。差不多过了两天的时间,我妈就醒过来了,医院,因为实在是太远了。
完全没有一丁点想到它会火。以前做的视频都有多万播放量的,预估是这个视频只有10-15万的播放量,有可能还会掉一些粉。
结果没想到播放量还比较高,“站着还把钱挣了”。做这个让我收获最大的是,我有点认可自己了,感觉自己有一点点酷。
现在想,很多的“90后”和“80后”都在背井离乡,在大城市里面工作,其中可能有相当一部分是从小在农村成长起来的,跟乡土的中国还是有很深的一个连接。
他们可能和我一样,印象当中的家乡永远是冬天,因为只有过年的时候才能回一次家,然后每次回家的时候可能感慨的只有老人变老了,农村确实是变得越来越新了,有可能是这个东西击中了他们。
十七八岁的这些学生,他们把二舅的这种东西投射到了自己高考复读、考研失败,投射到了自己的容貌、身材焦虑上,这个我是没想到的。
“最想表达庄敬自强”
我想做这个视频的原因,就是我自己想做,我从来没想着来教育社会、教育大众,我也没想着拿这个东西来教育我的学生。
我特别讨厌把苦难升华这件事,苦难有什么可升华的,苦难就是又苦又难。我不光不想升华它,我还在有意地去调侃、解构它,用各种破梗、各种小玩意儿,我就怕一个劲絮叨,到最后让大家心情非常悲痛,哭泪涟涟的。
视频里我最想表达的4个字就是庄敬自强。这辈子我只见二舅哭过一次,是喝了大酒之后想起来自己这一辈子确实过得有点苦,然后和他的四个兄妹抱在一块,嚎啕大哭。哭完了之后又过了一二十年,他就再也没有哭过,大部分时候他都笑眯眯的,乐呵呵的,这种庄敬自强我是很佩服的,因为我做不到。
最近一两年我开始兼职做自媒体。在创作的时候,比如有六处古籍资料讲到了同一件事情,但有六个不同的说法,得去考证,所以我可能10-15天才能写出来一个稿子,百分之八九十的时间都在疯狂查资料。
我总是会被莫名其妙的点吸引住,所以我有时候会做自然科普,有时候会做社会类的,有时候会做搞笑类的,甚至做*畜类的、历史类的东西。一直以来大家都不知道我是哪个区的up主。
我当历史老师的时候,偶尔自己表达欲比较汹涌澎湃的时候会发一发视频。后来从上一个单位离职了,可能发的频率就稍高了一点。数据还算是看得过去,能维持一家人的生活,但没有以前在单位的时候工资高。
我做自媒体以来一直比较拧巴,在数据和保持自我之间尽量做一个平衡,一味追求数据就不够酷了,你一味自己酷,数据就不够了。
我也还没有达到那种完全不在乎流量的程度。视频做完了之后,开始标题就叫我的二舅,但是最后那一刻我又有点动摇了,流量焦虑又起来了,所以把标题改成了现在这样。
以前的视频大家还是抱着猎奇的心理点进来看的,而这个视频,很多人发了很长的文字在分享自己的生活,我看到很感动,内心甚至有一点惶恐。
“我的精神内耗”
我从小到大就历史学得比较好一点。大学毕业之后我就来北京了,长期担任高中的历史老师。把枯燥的事情讲得有趣一点,于我是一件很自然的事情。
我一直教高三,老跟18岁的学生在一块,自己也会变得比较年轻。当了10年老师之后,已经养成了这种思维,就是在讲任何一件事情的时候,脑子里面永远想的是对方(学生)在想什么,这对我做自媒体可能也有一点点帮助。
单位受到了“双减”*策的影响,但是我没有受到影响,因为我其实还做得挺好的。我总是做一件事情,久了之后会想再尝试一点别的,而且我刚刚度过30岁的生日,就一下子感觉自己而立之年应该立起来了,一时冲动就离职了。
我现在算是半全职做视频,因为我半年前刚从上一个单位离职,现在处于一个还没有想好做什么的状态,偶尔做个视频,主要带孩子。
我的精神内耗挺严重的,经常会瞻前顾后,会有很多的遗憾,甚至有时会有一些非常悲观的态度。当前精神内耗就是我生活在北京这么大的一个城市,我一直在平衡,是稍微偏向那边一点,还是稍微偏向这边一点,犹豫不决。
我从小就一直在思考这人活着到底是为了什么。在不同的人生阶段,我对自己的要求是不一样的。比如说我曾经给自己定了一个标准,死之前必须得挣够万,或者我至少要让中国50万人知道我的名字,这不就是名和利吗?或者说我死之前一定要创办一家公司,后来慢慢的,也是从二舅身上,我找到了现阶段评价人生终点的一个标准——就是饱满。
出人头地和过好自己生活之间的平衡,我只是现在找到了。我在二舅那里几天,感受到了那种力量,到现在还没消散,但过一段时间,离二舅屋里远了,离他心理距离也远了,这个视频也过去了,没有了那种感染的力量,我会不会又拧巴起来了?我不确定。
以前的人日子过得比较的穷,但是他们都生活在农村,有人情社会。而今天的年轻人有一部分苦是老一辈的人没有吃过的——他到一个大城市漂泊,经历各种各样的人情冷暖,有这种深深的乡愁。
有一段时间我觉得自己太浮躁冒进,就会在手机上做一个壁纸,上面写上,“日拱一卒,不期速成”。有时候做一些事情没想好,做完了之后又后悔、又想放弃,就会写一句“谋后而定,行且坚毅”。
在视频的最后,“衣戈猜想”说,都说人生最重要的,不是胡一把好牌,而是打好一把烂牌。二舅这把烂牌打得是真好,他在挣扎与困难中表现出来的庄敬自强,令人心生敬意。“二舅的床下有一个几十年前的笔记本,笔记本的第一页是他摘抄的一句话: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是的,这条人生路最后通向的一定是胜利。”
来源:成都商报、澎湃新闻
编辑:廖莉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