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州市新闻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2022年最后一天,对中国疫情的五点担忧 [复制链接]

1#
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靠谱么 http://www.xxzywj.com/

从年新冠爆发至今已经三年了,今天是12月31日,明天就是年了。新的一年即将到来,新冠最终会在年得到更有效的控制吗?还是说新冠会重新变异成更猛烈的毒株,再次肆虐横行呢?面对着活得比人类久远几百万年的病毒来说,一切皆有可能。

笔者与大多数人一样,都经历过疫情从封控走向放开,其中的辛酸苦辣算是尝了一个遍。今天是年的最后一天,我个人对未来依然有许多担忧,就提出五点个人的担忧供大家一起思考,一起讨论。

第一点担忧,我们真正了解新冠吗?

从各大专家的口中,我们能了解到的是新冠病毒从从阿尔法变异到德尔塔,然后再变异到现在的奥密克戎,每一个主流突变株的出现,都对全球疫情走势、防疫措施有效性产生了巨大影响。专家们几乎都是统一认为新冠病毒的毒性是减弱的,原因就是病毒的致死率下降了。

然而,从网络上每天都能了解到各大名人、艺人、甚至一些科学工作者因新冠而去世的新闻,那么那些身处社会底层,医疗资源匮乏的普通民众又有多少因新冠而死呢?能否有一个科学的模型预测一下。

此外,根据很多人在媒体上每天分享新冠的感染经历来看,新冠症状总结一下有全身无力、恶心呕吐、短暂失去味觉、腰酸背痛、咳嗽难忍等。有些专家在封控时病毒感染性很强,提醒民众注意防范,而在不久后的放开后又出来说新冠只是一个大号的感冒,这种解释是否还为时尚早,是否背离了民众对新冠的真实感受呢?而这又折射出一个重要的问题,专家们真正了解新冠吗?

这是非常重要的一个问题,如果都不能有深入的了解,又谈何有效的预防。

第二点担忧,公共卫生的人才建设,我们是否该重视了。

三年疫情下来,如今只要说谁是专家,那么大家内心默契的想法很可能不是夸赞,而是为了变相地贬低一个人。这充分说明专家的信誉在极度的下降,造成这种现象有很多原因,其中最关键的一个原因就是我们的公共卫生领域没有扛鼎人物。

笔者曾经有幸看到过一篇学生物医学出身的,毕业于医学院的基层工作者写的一篇文章,他指出中国公共卫生队伍长期以来得不到足够资助,改革开放后疾控中心人员流失极其严重,学公共卫生的人毕业后就职前景十分惨淡,一般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所为主,这种情况下很难培养优秀人才。

此外,分子生物学在中国的普及也就是二十年历史,很多50岁以上老医生不懂分子生物学也不学习,这种情况下他们对病毒的理解恐怕会非常有限。

防疫三年来专家发表低智言论的现象愈演愈烈,有道德滑坡的因素,也因为是不需要负责的原因,让这些人可以肆无忌惮的发表言论。

从世界舞台看,掌握喉舌的大公共卫生专家讲话往往极不靠谱,不如一些搞病毒演化和分子生物学的小研究者,这样人才是真正与病毒打打交道的人,他们最了解病毒。

所以,我们需要从两个方面重新建设公共卫生,一方面给公共卫生足够的支持,一方面要设立严厉惩罚机制,让一些低智和道德败坏的专家闭嘴。国家的重视以及奖惩机制的执行才能让混乱的专家市场重新回归正常。

第三点担忧,我们提供的权威信息真实吗?

以疫情状况为例,前几日还不断有省市报道估计多少人感染,报道的数字一个比一个夸张有的省份甚至是个位数。可问题是这些估计的基础是什么?依据又是什么?是否可以给大众科普一下,以解答民众的疑问呢?

就算是模型估计,也必须要有一定量的可靠数据为基础才行。其它国家的疫情建模估计,都是需要大量的感染数据输入,得到一个误差范围相对合理的的区间。而国内的报告,明明什么可靠的感染数据都没有,估计出来的数字反倒极为“精确”。

如果不知道疫情是什么状况,那么就老老实实承认。信口开河,胡说八道是什么意思,这么做只会故意误导民众。

民众的眼睛是雪亮的,这种一个省份几例阳性病例,是在愚弄老百姓的智商吗?这只会变成网友在评论区里调侃到的那样,我一家人都比一个省的阳性病例多。

其实在疫情放开后,官方对某些省份新增个位病例的播报情况已经显得有些不合时宜了,这种做法显然偏离了人民对于新冠的真实感受。我们是人民至上的国家,人民群众的眼睛都是雪亮的,有关部门应当爱惜国家的公信力。有问题就去解决,如果故意掩盖事实,只会适得其反。

面对舆论的一片哗然,好在卫健委在12月25日在及时进行纠错,表示今后不在发布每日新冠感染人数的通告。希望有关部门在今后注意播报信息的真实性。

第四点担忧,我们在准备不足的情况下,医院。

医院都出现了不同的医疗挤兑现在,就比如拥有顶尖医疗资源的北京,新冠感染高峰时发热门诊已经排上了长队。所以现在全球的防疫有一个显著的特意,都特别医院,这是为了防止医院带来巨大冲击。

医院的人多了,证明重症患者还是有一定数量的,就大部分人来说如果真没事,医院呢?给医院造成医疗压力,其实就是疫苗效果不佳和抗病度药物短缺造成的。

如果说疫苗,灭活疫苗证据是很充足,但属于有充足的证据证明其有效性显著弱于国外主流mRNA疫苗——包括降低重症风险的起始有效性、持久性,巴西、新加坡等地都有证据表明灭活疫苗更弱。灭活疫苗以外的几个疫苗,数据量又显著少于灭活疫苗。这让中国的人群免疫基础存在极大的不确定性。

抗病毒药物方面,准备不充足显而易见——最近刚批了默克口服药,之前仅有辉瑞paxlovid,实际上瑞德西韦早就有足够的证据证明有效性,但已被中国遗忘。考虑到庞大的人口基数,这三个药不仅应该在开放前批准,还需要在开放前储备充足,做好相关使用培训。

如今情况不仅是储备不够,甚至连怎么用都是糊里糊涂。网上平台上需要每日按时抢购,时间手慢就无,这也变相给黄牛炒作上万一盒新冠药,提供了合适的土壤。当人们无法得到更好的疫苗,无法获得更有效果的药物,那么普通医院了。医院的压力可能比往常激增几倍,甚至几十倍。

第五个也是笔者最大的担忧,是我们在活在虚构现实里,而感受不到真实的记忆。

作为经历过三年疫情中的一员,笔者对新冠的感受是大起大落,有时难免会生出一些魔幻的现实主义的感觉。从武汉封控时的众志成城,到上海封城的略显无奈,再到新疆乌鲁木齐的彻底封不下去。在此期间,一些专家的言论出现了度的大转弯,看得人是目瞪口呆。

不久前还在宣称奥密克戎致死率比流感高六七倍,如今却大言不惭称一直跟踪病毒变化,奥密克戎致病力已大幅下降。至于打有“准备之仗”的说辞,更让笔者怀疑准备二字是否有了新的定义。

新冠去世的人,还能否得到过公开明确的死因承认?如果新冠被认为没有后遗症,那些恢复慢一些的人,还能否得到必要的救助支持?这些都是有待澄清的实施。

如果说奥密克戎疫情终能过去,只是代价高低问题。专家们有明确说过吗?做什么都是有代价的,老百姓不怕代价,老百姓不齿的是故意唐塞抹杀事实。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只有实事求是才能经得起时间的考验。

老百姓的担忧其实是来源于对未知的恐惧,如果你是真正的专家,在面对如新冠这样公共卫生方面话题时,可以不说话,但是如果你发声,请凭着为人良心实事求是地说真话。因为你的一句话,不负任何责任,但是可能许多人将因此付出生命的代价。

希望这种最坏结果不会发生。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