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段渠村是河阳办事处上段村和大定办事处下段村(又分为段东村和段西村两个行*村)的统称,距市区约2公里。段渠村是孟州古老村名之一,金元时期该村名已存在,不过当时的村名称段曲村,并不称为段渠村。元代至元二十一年(年)孟州前提领知事杨仁宏、前道判宋志、安见、任道正、杨道素等立石的《奉训大夫孟州知州李公德*之碑》的碑阴刻有同立碑人简介,其上记载有:“…东囗界囗兴里林村马昌、郭瓛、常村杨囗、下段曲村曲村张斌…”虽然没有出现上段渠村名,但根据村名的创始习俗,一般都是相对、相向出现的,既然有下段曲村,应该有上段曲村。年,忽必烈颁布《建国号诏》,取《易经》中“大哉乾元”之意,正式建国,国号大元。至元(-)是元朝第一位皇帝世祖忽必烈的年号名,取意《易经》“至哉坤元”,这个年号使用了30年,也是忽必烈使用的最后一个年号。公元年是元朝建国13年,也就是至元二十一年时,此时已有了上、下段曲村,也说明上、下段曲村很可能是宋金时期遗留下为的古村名,甚至更早。民间还确有关于宋金时期段渠村之名来历的逸闻:此地原称陈家坡,宋金时期改称为杨子店,后由于湨水流出缑村后,河道弯曲,来洪水时流水不畅,经常形成水患,危及两岸村庄的百姓的生命和财产安全。为了消除水害,沿岸几个村的村民协商决定,对湨水(蟒河)龙宿村以下河道重新进行挖掘,由南向北直至马桥,把弯曲的河道截直,以此来减少河道对河水下行的阻挡,减少洪水灾害的发生,河道很快完工。自此之后,人们习惯上把位于这段新挖河道的上段部分的村庄称上段渠村,位于新挖河道下段部分的村庄称下段渠村。从《孟州市河图》上可以看到,蟒河从上段村的北、西、南三面绕过,河道弯曲,村内现在还有一些地名与河弯有关,如老河湾、西河湾、刘家湾等。“弯”在孟州土话也称“曲”,再根据《奉训大夫孟州知州李公德*之碑》中“下段曲村曲村”的记载。古人是否因村内河道弯曲多弯,又居于蟒河下游河段的上游,而称上段曲村,下段称下段曲村呢?明代正德《怀庆府志》称:“立义乡太平里断渠村在县东北二里。”改“段”为“断”,是撰志者之误,还是其它原因,没能找到史料佐证,我认为更多的是撰志者之笔误。不过由此可知,明代之前段渠村是由上段村和下段村两个自然村组成;可能是因清初,因兵乱后,人民凋耗,孟县知县把明代全县30里甲,改为全县15里甲,合并了一些村庄。康熙年间,乔腾凤编写的《孟县志》上记载“立义乡太平里上段曲村和下段曲村”,不过到了乾隆年间,冯敏昌编写《孟县志》时却称为“立义乡太平里上段渠村和段渠村”。乔腾凤是明代举人,入清后虽不愿出仕,但他一生致力于史学和孟县当地的风物人情研究,是*河两岸非常有名的一位学者,他不仅主持编写了康熙《孟县志》,还主持编写了康熙年间的《怀庆府志》。他的家就在上段村北约1里的缑村乔街。因此,乔腾凤先生对孟县当地风物历史的了解和掌握应该更精准和更明晰,他的记述应是更准确的,他的记载也与元代碑志上记载的村名相同,是上、下段曲村,而不是上、下段渠村。然而,自乾隆五十四年(年)冯敏昌《孟县志》出版之后地方史志和文献中,“渠”字就代替了“曲”字。民国初,分设上段渠乡和下段渠乡,乡也就是当时的村,属一区;抗战时期、解放战争时期和新中国成立初期,属一区;年改属六区,后属缑村乡;年成立缑村公社,分别建立上段大队、段东大队和段西大队;年改社为乡,后乡改镇,称上段村委会、段东村委会和段西村委会,属缑村乡;年11月,孟州市行*区规划改革,成立了四个街道办事处,撤销缑村镇,上段渠村属河阳街道办事处,段东村和段西村属大定街道办事处。
二
年,上段村出版了一套《上段渠村志》,志中记载有段渠村名来历的故事:据传,元朝时期,上段渠村出了一位兵部侍郎,名叫张光祖,其豪宅院落处于下段渠村村东地段,院落周围有一座大花园。他为了引用西面的蟒河水浇灌花园,便使雇佣附近百姓自西向东南新挖了一条水渠,引蟒河水自流灌溉。为保障水渠用水的方便,他又雇佣许多百姓常年为其护堤和维修渠道。当时,罗庄儿、闫洼的部分村民负责管理这条渠上游的西部地段,即水渠的上段,并在此安家落户;南边的其它村民负责管理这条渠下游的东部地段,即水渠的下段,同样在水渠附近安家落户。久而久之,随着人口繁衍增加,这里逐渐形成了新的村落。于是,人们习惯把管理下游水渠的村庄称为下段渠村,把位于水渠上游的村庄称为上段渠村。星转斗移,光阴荏苒,张光祖死后,安葬在上段渠村东地,而他的豪宅、大花园,以及新开挖的水渠,因时过境迁,其遗迹已荡然无存。这也是当地民间流传最广的一种段渠村形成与村名来历的一种说法。张光祖,《元史》无传,籍贯不明。《钦定四库全书》记载:“张光祖著有《言行龟监》八卷。光祖,字绍先,志乘亦不载其名,始末无可考见。惟大德时为泉州推官。”《言行龟鉴》所载为北宋人的言行,分学问、德行、交际、家道、出处、*事、民*、兵*八门。所谓龟鉴,即书中所记载的言和行,足可为当世鉴诫、遵循。书中不仅保存了其他书中少见的北宋*治的某些具体情节,可供历史研究参考。同时,书中某些言论、行动,对今天的廉*建设和道德修养,也有一定的启发、鉴戒作用。从书中也可看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某些不可忽视的内容。元代理学家熊禾在《言行龟鉴》序文中对张光祖和此书有较高的评价:“光祖质美嗜学,有天下来世之志。”“是编所记虽平近无奇,而笃实切理,足以资人之感发,亦所谓布帛菽粟之文,虽常而不可厌者欤。”康熙《孟县志·墓葬》记载:“(元)兵部侍郎张光祖墓在城东上段渠村。”张光祖可能为元初孟州河阳县上段曲人。《孟县志》与其它史料互证,可补《元史》之缺。不过元代兵部侍郎张光祖挖渠成村的传说,应是根据“渠”字的字面意思被后人演义出来的民间故事。不过,在我们还没有找到段渠村这个千年古村落名称来源的史料之前,权且把它当作该村名的来历之一吧,至少元代之前段渠村已成村的证据是真实可靠的。
三
元代很短,却是中国戏曲的大发展时期,孟州的戏曲也应是此时发展起来的。孟州当地历史上的主要剧种有怀梆、二*、花鼓、曲剧和豫剧等,尤以以曲剧就为流行,现在孟州市唯一专业演出机构是孟州文广旅局曲剧团,而孟州市曲剧的发源地就是上段村。曲剧就早流行于洛阳一带,所以又称洛阳曲子,或曲子戏。开始的时候是一些戏曲爱好者逢年过节自发结合在一起,演出一些段子戏,由于这种段子戏通俗易懂,深受*河两岸广大农村百姓喜爱,人们习惯上称为曲子戏。曲子戏逐渐有了业余性的固定演出人员,经常临时组团到各地演出。年冬,上段渠村村长安兴俊为了活跃村内的文化生活,派村民张聪理到孟津邀请孟津曲剧艺人杨益亭到上段渠村来传授曲子戏的基本功。当时参加学戏的村民有20多人,后来称这个学习班为“上段渠曲剧团”,也有称“孟县曲子戏校”。在杨益亭的带领下,这些学员一边劳动,一边学戏,并排练出了几折曲子戏在本村和周围农村演出。年,化工杜庄村在外经商的杜福新介绍许昌的一个曲子戏团来孟县演出,经上段渠村领导研究同意,杨益亭带领他的弟子们与许昌的曲子班组团,在全县演出。农闲时演出,农忙时放假,成为半职业性质的演出团体,取名“裕民曲剧团”,杨益亭被公推为团长。“裕民曲剧团”前后排练出十多个传统剧目,如《卖苗郎》《杜景郎找父》《蝴蝶杯》《天仙配》《梁山伯与祝英台》等。“裕民曲剧团”由于是半职业性质的演出团队,收入不固定,且收入微薄,很难实现自给。年夏,剧团演员纷纷流失,演出更加困难,已无法再维持下去。此时,田丈村村长花成?组织了十八家股东,筹集资金,供给演员生活,“裕民曲剧团”才得以再艰难维持下来。不过这年冬天,田丈村也在无奈之中把剧团交由县文化馆管理。孟州这才有了自己正式的职业演出剧团,所以说,上段渠曲剧团是孟州市曲剧团的前身,一点也不为过。
四
上段村是革命老区村,这一点让我有些意外,后经河阳办事处张泽斌先生介绍,我也在《老区孟州》一书找到了依据,使我对上段村有了新的认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该村曾涌现出许多战斗英雄,为革命献出生命的革命烈士有三名。为了继承革命先辈们的优良传统,留住红色的记忆,把革命先烈的精神代代传承下去,上段村在河阳办事处的大力支持下,决心把该村打造成为红色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为此,该村先后建起了“红色上段纪念馆”、米长的“*建一条街”和幸福广场。如今,当你走在上段村的大街小巷,随处可见的到处都红色主题教育的印记,每一面墙上都精心绘制有一幅幅鲜艳的*旗、标语和红色教育彩绘,真正成为了孟州市的“红色村庄”。走进上段村“红色上段纪念馆”,大门两侧悬挂有一幅“缅怀峥嵘岁月,铁血丹心铸就红色上段;弘扬老区精神,砥砺奋进添彩魅力河阳”楹联。走进院子里,浓重的红色文化气息扑面而来。街房内是“革命生活馆”、厢房内是“红色放映厅”和“老区老乡居住处”、上房内是“支前拥*陈列馆”。屋内还陈列着不同时代的老物件,睹物思人,睹物思事,睹物思史。前史不忘,后来之师。对乡村历史文化搜集和整理,开展优秀传统历史文化的宣传和教育,他的纪念意义和现实意义将会更深远。
作家简介
梁永照:孟州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干部,中国唐代文学学会韩愈研究会理事,孟州市韩愈研究会顾问,孟州市历史文化爱好者。
监制:王秋生总编:蔺鸿波
统筹:杨焱辉主编:汤晓冬
责编:赵雅洁
孟州市融媒体中心
版权与免责声明
版权所有:孟州市融媒体中心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
联系-邮箱:mzsxm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