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州市新闻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2022年十大科技进展新闻中的航天成 [复制链接]

1#

由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主办,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投票评选的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世界十大科技进展新闻于年1月12日在京揭晓。此项年度评选活动至今已举办了29次。

“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中,与航天有关的有4项:

1.中国天眼FAST取得系列重要进展

1月6日,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李菂研究员领导的团队,通过FAST平台,采用原创的中性氢窄线自吸收方法,首次获得原恒星核包层中具有高置信度的塞曼效应测量结果。

6月9日,李菂领导的国际合作团队,在FAST的帮助下,发现了迄今为止唯一一例持续活跃的重复快速射电暴,并确认近源区域拥有目前已知的最大电子密度。

9月21日,FAST快速射电暴优先和重大项目科学研究团队,利用FAST对一例位于银河系外的快速射电暴开展了深度观测,首次探测到距离快速射电暴中心仅1个天文单位(即太阳到地球的距离)的周边环境的磁场变化,向着揭示快速射电暴中心引擎机制迈出重要一步。

10月19日,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徐聪研究员领导的国际团队,利用FAST对致密星系群“斯蒂芬五重星系”及周围天区的氢原子气体进行了成像观测,发现了一个尺度大约为万光年的巨大原子气体结构,比银河系大20倍,这是迄今为止在宇宙中探测到的最大的原子气体结构。上述5项重要成果均在《自然》《科学》上发表。

2

中国空间站完成在轨建造并取得一系列重大进展

11月29日23时08分,搭载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遥十五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成功。

11月30日5时42分,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船自主快速交会对接于空间站天和核心舱前向端口,加上问天、梦天实验舱,神舟十四号、天舟五号飞船,空间站由此形成“三舱三船”组合体,达到当前设计的最大构型,总重近百吨。

神舟十五号航天员乘组于11月30日清晨入驻“天宫”,与神舟十四号航天员乘组相聚中国人的“太空家园”,开启中国空间站长期有人驻留时代。这是中国载人航天史上首次有两个航天员乘组在“太空会师”,也是中国航天员首次在空间站迎接神舟载人飞船来访。

3.我国迄今运载能力最大固体运载火箭“力箭一号”首飞成功

7月27日12时12分,由中科院力学研究所抓总研制、中国迄今运载能力最大的固体运载火箭“力箭一号”(ZK-1A)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以“一箭六星”方式将六颗卫星送入预定轨道。

该款火箭是四级固体运载火箭,起飞重量吨,起飞推力吨,总长30米,芯级直径2.65米,首飞状态整流罩直径2.65米,公里太阳同步轨道运载能力1公斤。

4

“夸父一号”发射成功,并发布首批科学图像

我国综合性太阳探测专用卫星“夸父一号”首批科学图像于12月13日在京正式对外发布。包括“夸父一号”自成功发射以来的3台有效载荷在轨运行两个月期间获取的若干对太阳的科学观测图像,这些成果实现多个国内外首次,在轨验证了“夸父一号”3台有效载荷的观测能力和先进性。

该卫星于年10月9日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卫星科学目标为“一磁两暴”,即同时观测太阳磁场及太阳上两类最剧烈的爆发现象——耀斑和日冕物质抛射,并研究它们的形成、演化、相互作用、关联等,同时为空间天气预报提供支持。

“年世界十大科技进展新闻”中,与航天有关的3项:

1.银河系中心黑洞的首张照片面世

5月12日,包括中国在内的全球多地天文学家同步公布了一个超大质量黑洞——人马座A*(SgrA*)的照片。相关研究成果以特刊形式发表在《天体物理学杂志通讯》上。这是人类“看见”的第二个黑洞,也是银河系中心超大质量黑洞真实存在的首个直接视觉证据。

这个超大质量黑洞距离太阳系约2.7万光年,质量超过太阳质量的万倍。这张银河系中心黑洞的照片,与人类看到的第一张黑洞照片的拍摄者和拍摄时间均相同,都是由“事件视界望远镜”(EHT)合作组织在年通过分布在地球上由8个射电望远镜组成的一个等效于地球般口径大小的“虚拟望远镜”所拍摄。

EHT研究团队花了五年时间,用超级计算机合成和分析数据,编纂了前所未有的黑洞模拟数据库,与观测结果进行严格比对,并提取出不同照片平均后的效果,最终得以将银河系中心这个超大质量黑洞的“真实容貌”第一次呈现出来。

2.人类首次成功改变小行星轨道

9月26日,美国宇航局(NASA)利用双小行星重定向测试(DART)航天器,撞击了一颗近地双小行星系统中较小的小行星——Dimorphos,以期改变其运行轨道。

这是世界上首个旨在防御地球免受小行星撞击威胁的测试任务。10月11日,NASA证实这次任务取得成功——DART航天器的撞击,将Dimorphos推向其伴星Didymos,并将前者近12小时的轨道周期缩短了32分钟。

据悉,NASA在撞击开始前表示,将轨道周期缩短73秒就代表任务成功。大多数天文学家则预测,撞击可能导致轨道周期缩短10分钟。但该撞击造成的偏斜程度远远大于预期。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表明,动能撞击是行星防御的可行方法。

3

詹姆斯·韦布空间望远镜顺利入轨首次传回照片

詹姆斯·韦布空间望远镜是由美国宇航局与欧洲空间局、加拿大航天局联合研究开发,是NASA建造的迄今最大、功能最强的空间望远镜,其主镜直径6.5米,由18片巨大六边形镜片构成;配有5层可展开的遮阳板,被认为是哈勃空间望远镜的“继任者”。

该望远镜于年12月25日从法属圭亚那库鲁航天中心发射升空,年1月24日顺利进入围绕日地系统第二拉格朗日点的运行轨道,并于7月12日正式公布了其拍摄的一批宇宙全彩色照片。

此后,韦布空间望远镜还拍摄到距离地球约亿光年的最遥远恒星的新图像并首次在系外行星上明确探测到二氧化碳。据悉,韦布空间望远镜任务目标主要有4个方面:寻找亿多年前的宇宙中诞生的第一批星系;研究星系演化的各阶段;观察恒星及行星系统的形成;测定包括太阳系行星系统在内的行星系统的物理、化学性质,并研究其他行星系统存在生命的可能性。

“薛海相商业航天观察”伴您挣脱现实枷锁,做个游目骋怀的“太空人”!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