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专治荨麻疹医院 https://m-mip.39.net/czk/mipso_8595950.html二月河:文学的夜空应当是群星灿烂,方为银河
当年,二月河先生举办讲座。
二月河先生说,“文无第一”,文学的夜空应当是群星灿烂,方才壮观。
就像璀璨的银河系一样,是众多的群星才能造就的奇观。
他问:初唐四杰之后,还会有后浪吗?
有。陈子昂很快横空出世。
陈子昂之后,还会有后浪吗?
有。贺知章、张九龄开始熠熠生辉。
贺知章、张九龄之后,还会有后浪吗?
有。孟浩然、李白、王维、王之涣、王昌龄、高适、杜甫等等,更加群星闪烁。
孟浩然、李白、王维、王之涣、王昌龄、高适、杜甫等等之后,还会有后浪吗?
有。白居易、元稹、韩愈、柳宗元、刘禹锡、李绅、张籍、孟郊等等,又一大批群星开始涌现。
白居易、元稹、韩愈、柳宗元、刘禹锡、李绅、张籍、孟郊之后,还会有后浪吗?
有。李贺、贾岛等人开始涌现。
李贺、贾岛之后,还会有后浪吗?
有。杜牧、李商隐、温庭筠、段成式等等又涌现出来。
杜牧、李商隐、温庭筠、段成式之后,还有后浪吗?
有。罗隐、韦庄、杜荀鹤等等开始涌现。
然后,北宋、南宋、元、明、清、民国、共和国,直到现代,不断涌现的后浪,一茬茬、一辈辈,宛如繁星,共同构成了熠熠生辉的万千星河。
因此,那些格局小、胸襟狭窄的所谓大师,往往打压、蔑视后浪。
但是,总有一些传统的、真正的文坛诗坛前辈巨擘,他们坚守内心的净土,坚持以“真才实学论英雄”。
这些前辈巨擘,越是德高望重,往往越是乐于提携后生,以才华为标准。
比如,二月河先生。
二月河先生作为一代文宗,以其博大的胸襟、雄阔的气度,发掘过不少后起之秀。
比如,诗人李者也。
二月河是谁?
二月河,原名凌解放,河南省优秀专家,历史小说作家。
二月河因其笔下五百万字的“帝王系列”:《康熙大帝》《雍正皇帝》《乾隆皇帝》三部作品,被称为“落霞三部曲”。
三部长篇历史小说,都被改编为电视剧,*金时段播出,成为皇皇巨著。
年版税收入至少万元人民币。
,推举为河南省文联名誉主席。
年,二月河长篇小说《雍正皇帝》入选“新中国70年70部长篇小说典藏”。
从年起着手撰写《康熙大帝》,历4年完成全书4卷共余万字。
第1卷《夺宫》,出版后引起轰动。1卷至4卷由*河文艺出版社出版,香港、台湾也相继推出繁体字竖排版本。
年《康熙大帝》获河南省优秀图书奖,年获河南省第一届优秀文艺成果奖。
根据本书第l卷改编的14集同名电视剧年在中央电视台*金时间播出,后3卷也陆续拍摄完成。
年至年,他又创作了《雍正皇帝》3卷共余万字,由湖北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香港、台湾也竞相出版发行。
年,《雍正皇帝》获湖北省优秀图书奖,年获河南省第二届优秀文艺成果奖。
根据本书改编的60集电视剧年拍摄完成,在中央电视台播出,引起全国轰动。
在年10月的第三届茅盾文学奖初评读书班上,《雍正皇帝》在参评的部作品中,在无记名投票中,以历史小说第一名入围20部候选作品。
至年,他又以惊人的速度,超常的劳动,向读者推出了“帝王系列”第三部《乾隆皇帝》前3卷:《风华初露》、《夕照空山》、《日落长河》共余万字。
年8月,二月河新创作的历史小说《胡雪岩》(与薛家柱合著)由长江文艺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
年5月,成为安阳师范学院的兼职教授。
年3月,任广东海洋大学客席教授;
年5月,担任聊城大学名誉教授;受聘郑州大学文学院院长。
二月河万字的“落霞三部曲”炙手可热,好评如潮,图书多次重版,
台湾、香港等地已出版了帝王系列的中文繁体字版,
美国、日本、加拿大等地凡是有华人的地方,都知道了二月河。
《康熙大帝》(荣获河南省*府首届文学大奖),《雍正皇帝》和《乾隆皇帝》。
人们习惯上把他的这三部书称为“帝王系列”,把他称作“皇帝作家”。对此二月河却不大同意,他认为称作“落霞三部曲”更为恰当。
“落霞三部曲”发表后引起巨大反响。《康熙大帝》获河南省首届文学艺术成果奖、河南省改革十年优秀图书一等奖,《雍正皇帝》获河南省第二届文学艺术成果奖、全国优秀畅销书奖。
三部作品陆续被拍摄为电视剧《雍正王朝》(年)、《康熙王朝》(年)、《乾隆王朝》(年)。
二月河致力于营建“帝王系列”。以描述清代皇帝康熙、雍正、乾隆的三部长篇历史小说名闻天下,《雍正皇帝》问世后曾荣获河南省*府文学大奖。
散文随笔方面,二月河写的《二月河语》一书在很大程度上可以看作是对“落霞三部曲”的一种补充与阐释。
二月河:学习韩愈与李贺、贾岛、张籍等人的故事
在二月河的讲座里,说应当学习韩愈提携后起之秀的胸襟气度。
韩愈曾经任唐朝国子监的校长,对许多后浪都有提携之恩。
韩愈是谁?
韩愈,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州市)人,自称“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唐代中期官员,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治家、教育家。
追封昌黎伯,并从祀孔庙。
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被后人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与柳宗元并称“韩柳”,
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
后人将其与柳宗元、欧阳修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
他提出的“文道合一”“气盛言宜”“务去陈言”“文从字顺”等散文的写作理论,对后人很有指导意义。
有《韩昌黎集》传世。
韩愈是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主张继承先秦两汉散文传统,反对专讲声律对仗而忽视内容的骈体文。
韩愈文章气势雄伟,说理透彻,逻辑性强,被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时人有“韩文”之誉。
杜牧把韩文与杜诗并列,称为“杜诗韩笔”;
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韩柳倡导的古文运动,开辟了唐以来古文的发展道路。
韩诗力求新奇,重气势,有独创之功。
韩愈以文为诗,把新的古文语言、章法、技巧引入诗坛,增强了诗的表达功能,扩大了诗的领域,纠正了大历(年-年)以来的平庸诗风。
韩愈文章的特点之一是“发言真率,无所畏避”,或“鲠言无所忌”,也就是敢于讲话,而且敢讲真话。
韩愈文章有内容、有深度、有力量。再加上韩愈的语言艺术不同凡响,便成为气势磅礴的好文章。
韩愈文章之“发言真率,无所畏避”,还不仅敢于不顾儒家的传统观念,有时也敢于突破社会上的流俗之见。
韩愈的《师说》也是一篇不同流俗的文章。
韩愈文章的再一个特点是不仅真率大胆,而且慷慨激昂,忧愤甚广。
从韩愈的全部文章看,凡是论及人材,便往往愤激不平,别具风概。
例如《杂说》对于人材不为世用所发的不平之论,《送温处士赴河阳*序》也是宣传选拔人材的一篇宏论。
这类文章和他的《原道》《原性》诸篇的面貌不同,不是坐而论道,而是促膝谈心,无所拘束,生动活泼。
韩愈为文的又一特点是突破传统写法。例如墓志铭这一文体,在韩愈笔下,便颇有新的特征,形式多样,甚至“一人一样”(李涂《文章精义》)。
韩愈文章之别开生面者,还有送序一类。在唐代,送序之文是常见的文体,前辈作者如王勃、陈子昂、李白、任华,所为送序,都很出色。
但从多数文章的写法看,大抵不出一种格式。先叙离情,后缀风景,情致物态,尚似六朝。林纾所谓“狃于六朝积习”者,即指此类。
但到韩愈笔下,送序之文就多种多样了。韩愈有的送序之文几乎通篇议论。这是一个突出的特点。
韩愈行文之超越前辈者,除了上述文体的独创之外,还有吐辞造语之精工,也是一个重要的方面。
韩愈文章之所以传诵不绝,之所以为一代所师法,历代之典范,其造语之精工,也是一个重要原因。这样的辞章造诣,在他前后,很少有人企及。
韩愈的文学成就,主要在文,但其诗亦有特色,为一代大家,对后代有较大的影响。
韩愈多长篇古诗,其中不乏揭露现实矛盾、表现个人失意的佳作,如《归彭城》《龊龊》《县斋有怀》等,大都写得平实顺畅。
他也有写得清新、富于神韵、近似盛唐人的诗,如《晚雨》《盆池五首》,尤其是《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二首》其一。
但是,韩愈最具独创性和代表性的作品,则是那些以雄大气势见长和怪奇意象著称的诗作。发而为诗,便是气豪势猛,声宏调激,宛如江河破堤,一泻千里。
写了《师说》的韩愈,身体力行,对后起之秀大力提携。
比如,韩愈提携贾岛。
贾岛(年—年),字阆仙,一作浪仙,唐朝河北道幽州范阳(今河北涿州)人。
自号“碣石山人”。唐代诗人,人称“诗奴”。
早年出家为僧,法号无本。
据说在洛阳的时候因当时有命令禁止和尚午后外出,贾岛作诗发牢骚,被韩愈发现才华,并成为“苦吟诗人”。
后来受教于韩愈,并还俗参加科举,但累举不中第。
贾岛一生穷愁,苦吟作诗,其诗多写荒凉枯寂之境,长于五律,重词句锤炼。与孟郊齐名,后人以“郊寒岛瘦”喻其诗之风格。有《长江集》。
有一天年轻的贾岛骑着一头小毛驴走在长安的大街上,一边走着一边想着刚刚写出的诗句,这个时候正好迎头撞上了韩愈的车队。
当时的韩愈是一代文宗,身份显赫。
韩愈见眼前是一位小僧人,连忙从轿子里出来,无非是告诫年轻人走路要小心一点。
这时的贾岛并不知道眼前站着是一代文宗,只是向对方赔礼道歉,并告诉对方由于写诗太入神。
韩愈一听说对方是在写诗,立马来了精神,并问他是在写得怎么样?
贾岛于是把刚刚写好的一首七绝吟诵给对方听。
韩愈听了之后惊为天人,于是拉着他的手激动不已。
这时候的贾岛才知道眼前这位长辈是当时的大文豪韩愈
于是又向他请教,说刚刚所吟诵的诗好是好,不过里面有一个字,他不知道是不是应该要替换?
韩愈思考了一会,连忙告诉他应该换,正是经过韩愈的点拨,他的那首《题李凝幽居》,最终成为了千古名作。
贾岛能够结识这么一位大文豪,还获得了他的奖掖。
此后他拜在韩愈的门下,成为了他得意的弟子,两个人在文学上惺惺相惜。
一次看似不经意的相遇,却让中唐两位顶尖诗人走到了一起,还成为了师徒。
再比如,韩愈提携李贺。
李贺(年—年),字长吉。河南府福昌县昌谷乡(今河南省宜阳县)人,祖籍陇西郡。
唐朝中期浪漫主义诗人,与诗仙李白、李商隐称为“唐代三李”,后世称李昌谷。
诗作想象极为丰富,引用神话传说,托古寓今,后人誉为“诗*”。
李贺是继屈原、李白之后,中国文学史上又一位颇享盛誉的浪漫主义诗人,有“太白仙才,[12]长吉*才”之说。
作为中唐到晚唐诗风转变期的代表人物,李贺与“诗仙”李白、“诗圣”杜甫、“诗佛”王维齐名,
留下了“黑云压城城欲摧”“雄鸡一声天下白”“天若有情天亦老”等千古佳句。著有《昌谷集》。
李贺出身唐朝宗室大郑王(李亮)房,门荫入仕,授奉礼郎。
仕途不顺,热心于诗歌创作。
作品慨叹生不逢时、内心苦闷,抒发对理想抱负的追求,反映藩镇割据、宦官专权和社会剥削的历史画面。
李贺,家世非比寻常,是唐高祖李渊的叔父,李亮的后裔,是一门正经的皇亲国戚。
李贺还是小孩子时,已经是文坛宗师的前辈韩愈就听说过李贺的才华,对李贺推崇有加。
《唐才子传》中记载:
七岁能辞章,名动京邑。韩愈、皇甫湜览其作,奇之而不信,曰:“若是古人,吾曹或不知,是今人,岂有不识之理?”
李贺七岁时写了篇文章,一下子就火了,京城里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韩愈那时正是如日中天的朝廷重臣,听闻李贺的事情后,觉得很好奇,就拉上自己的同事皇甫湜一起看李贺的作品。
看完以后顿时被圈粉,佩服得五体投地,惊为天人。
韩愈对皇甫湜说:“这样的奇才,如果生活在古代,咱们无缘相见也就罢了,可现在他就生活在咱们身边,岂有不去认识一下的道理?”
于是韩愈就拉上皇甫湜一起去追星,跑到李贺家里去见小偶像。
等他们见到李贺时,发现偶像是一个梳着小抓髻,穿着荷叶裙(请参照哪吒的造型),相貌丑兮兮的小屁孩时,吓了一跳。
韩愈一看文章,当时就傻了,这哪里是个小奶娃,这文采简直可以当朝中的大学士,韩愈和皇甫湜简直崇拜得五体投地。
于是这两人也顾不得朝廷命官的官威了,把李贺抱上自己骑的高头大马,就带回了自己的官邸。
就这样陪伴小偶像逛了京城,还嫌不足以表达对“偶像”的喜爱之情,韩愈干脆亲自为李贺“束发”,也就是给李贺梳上“哪吒款”的发髻。
元和二年,李贺准备参加科考。
但是恰好那一年,李贺的父亲李晋肃去世了,李贺必须回家服丧。
好不容易到了元和五年,李贺服丧期满,准备科考进士的时候,有人搞出了幺蛾子。
一帮嫉妒李贺才华,生怕他参加科考,把自己比下去的人放出流言蜚语,说李贺的父亲叫李晋肃,这个“晋”与进士的“进”有嫌名,所以李贺不能够参加考试。
韩愈知道这件事情后,非常气愤,他出面替李贺鸣不平,专门写了一篇《讳辩》声援偶像,反击那些造谣生事的人:
“父名晋肃,子不得举进士,若父名“仁”,子不得为人乎?”
意思是:如果老爸名字叫晋肃,儿子就不能考进士,那要是父亲的名字里有个“仁”字,难道儿子也不能做人了不成?
后来在韩愈对李贺在朝中进行了不遗余力的举荐,又加上李贺本身也是李唐的宗室后裔,在元和六年时,李贺被朝廷任命为奉礼郎。
从此后,李贺的才名和勤奋好学的精神,韩愈爱惜人才,仗义执言的品格,还有两名互粉的文学大咖“忘年之交”的故事,便流传下来,成为人们津津乐道的一段佳话。
诗人李者也
二月河与李者也的忘年交
熟读历史的二月河,对韩愈的故事耳熟能详。
因此,二月河也像古代那些先贤一样,具有非同寻常的容人雅量,对有才华又勤奋的后起之秀,毫不吝啬地加以赞赏。
为何二月河具有发掘后浪的博大胸怀?
一方面因为他真正以文学、以诗歌为使命,深知“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才是景”,气度非凡,能够容人;
另一方面,因为他文史知识博大,以历史上的佳话为参照物。
二月河饱读诗书,对这些历史典故耳熟能详。
在二月河的格局里,文坛各领风骚,应该敢于激励后生、提携新人。
这种胸怀、格局、气度,就是二月河先生对有潜质的新人往往不吝指教的原因。
这种背景下,就不难理解二月河先生对李者也曾经亲笔题字寄语“努力精进,必成大才”。
二月河比李者也年长三十多岁。
两人有如此巨大的年龄差,为何二月河先生如此激赏李者也?
据公开的资料来看,李者也的成就如下:
李者也,原名李华振,40多岁,40部诗集。
豪放派诗人、爱国主义诗人、山水诗人,“古诗复兴运动”致力者、“百场诗词公益讲座”主讲人。
曾受到文坛巨擘二月河先生、二月河先生、二月河先生、二月河先生、鲍尔吉·原野先生、爱国名流何君尧等先生亲笔题字寄语。
被读者称为“当代诗仙”。
被业界称为“当代小李杜”“当代李杜三世”之中的那个“李”。
注:李杜一世:李白,杜甫。
李杜二世(小李杜):李商隐,杜牧。
李杜三世(小小李杜):李者也,杜XX(目前待定,业界都在盼望中、检索搜寻中)
全国仅有的版权费能够7位数的几位诗人之一。
多次登上“头条新闻”,而且是热点榜。
尤其是关于爱国主义的《匹夫爱国三部曲》系列丛书(《铁血志:一个匹夫的阅兵令》《山河戍:一个匹夫的江山诀》《与子同:一个匹夫的报国书》),其中的名言名句从最基层到中央最高机构,被频繁引用。
李者也:从文坛后浪到诗坛名家的奋斗路
从能够查到的公开资料看,如今40多岁的李者也用了20多年时间,厚积薄发,一步步扎扎实实,从文青到千万级大咖名家诗人。
编后语:“1/3李白”“1/4李杜”
杜甫,今天公认的诗圣。但是,在唐朝文人的唐诗选集《河岳英灵集》里,有李白的诗歌,却连杜甫的一首诗都没收录。直接视杜甫为无物。
杜甫活着的时候,只是“小有名气”的诗人。当时没人把他与李白相提并论。充其量是李白的小迷弟、铁杆粉丝。
杜甫死后半个世纪,死后40多年之后,他的孙子把家藏的爷爷杜甫的诗集拿给当时的大诗人元稹、白居易品评、推荐。
结果,当时已经成名的大诗人元稹、白居易二人一读之下,惊为天人,于是应杜甫孙子之请,为杜甫诗集写点评、写推荐语。
因此,杜甫死后近五十年,才开始出名爆红,其后才被视为与李白齐名,被称为“诗圣”。
陶渊明,今天公认的一等诗人。
这是铁粉的观点。
不过,在陶渊明同时代的诗歌学者钟嵘《诗品》里,
仅仅将陶渊明归入“中品”之流,别说第一流,连上流都算不上。
在另一个陶渊明同时代的大学者刘勰的《文心雕龙》里,
根本就不屑于提到陶渊明,对陶渊明只字未提,视为空气。
回到正文。回到李者也这里。
历史上,诗歌有“大李杜”(李杜一世),李白、杜甫;“小李杜”(李杜二世),李商隐、杜牧。
虽然铁粉坚持认为李者也论影响力、作品质量、作品数量、气质风度、行文风格、业界评价尤其是名家巨擘的评价等等因素,李者也应该可以称为“当代李杜”之中的那个“李”。
但是,在李者也本人看来,就像他在其“百场诗词讲座”里所说,认为自己仍然与李白杜甫差得远,认为自己即便能与李杜、李白发生联系,也只能算是“1/3李白”“1/4李杜”。
李者也先生自认为水平只及前贤先辈的/1/3、1/4。
当然,此处笔者并非贬损其他当代古诗诗人不如李者也,而是说,既然历史上的“大李杜”“小李杜”都必须既有才华、又必须姓李、姓杜,那么“当代李杜”也就应当也姓李、姓杜。
一切都是或许。
但至少李者也的多万铁粉们认为,当代诗坛中,姓李的写古诗词的诗人中,李者也是目前最接近“当代小小李杜”“李杜三世”的那个“李”。
李者也或许能成为“当代小小李杜”“李杜三世”,或许最终成不了。
一切都要交给时间、交给才华、交给作品、交给历史评判。
年后,年后,方有定论。
只是,现在的我们谁也活不到那时,预测不到结果。
我们要做的,唯有珍惜当下、努力创造属于自己的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