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州市新闻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俺村就在ldquo秦皇堤rdquo [复制链接]

1#
点滴型白癜风应注意 http://m.39.net/pf/a_4497420.html

图文/*泽岭

汇聚五千年文明,纵横九万里风云。汇江聚流兮,千里*河贯通神州大地血脉;秦砖汉瓦兮,万里长城挺起中华民族脊梁。噫吁,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文明璀璨,烁古耀今!

每一次走近*河,都会有一种冲动与感激,想起混沌初开天地玄*的岁月,那是蛰伏太久、浓缩太久而江河的流动也已经开始的岁月,咆哮的有时决溢改道,也有时平静的*河,给出了浑厚、粗砺、生动的田野图像。*河、*土地、*皮肤,*河水刻画*土高原的同时,这千沟万壑又爬上了我们先祖的额头,延展出村落、家园、彩陶、彩玉、甲骨文、古城、古国等等;留下了一处又一处灵光四射的废墟,废墟中堆砌着沉默无言却又见证着华夏民族几千年的文化层。倾听着*河的涛声,退隐于山谷、丘陵、*土之下,在暗无天日中沉思默想!

我国最早的历史地理史书《尚书·禹贡》里有记载:导河积石。这里所说的“河”就是指*河。在《古史新证》中认为《禹贡》为周初人所作,这个记载距今也有年了。人类文明的孕育离不开*河,正如埃及尼罗河定期泛滥,给河谷披上厚厚的淤泥,孕育出发达的农业文明,*河是中国人的母亲河,但也有桀骜不驯的一面,*河河道摇摆不定,随之带来的是中国人利用*河、改造*河、与大自然斗争的宏伟经历!

*河发源于青藏高原巴颜喀拉山北麓的约古宗列盆地,自西向东分别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及山东9个省(自治区),最后流入渤海。*河的入海口如今是山东,但在历史上,入海口不固定,南北摇摆的幅度很大,最北从今天的天津、河北一带入渤海,最南从今天的江苏北部入*海。

清初学者胡渭在《禹贡锥指》中提出*河有“五大徙”,算上年铜瓦厢决口改道,共“六大徙”。年,*河水利委员会统计,*河决口泛滥总计有余次,较大的改道有26次,影响巨大的改道有6次,所涉地区有河南、河北、山东、安徽、江苏五省。洪水遍及范围北至海河,南达淮河,纵横25万平方公里,对中国*淮海平原的地理环境影响巨大。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秦始皇(前年-前年,嬴姓,赵氏,名*)为出巡时交通方便,于始皇二十七年(公元前年)始筑驰道,西起咸阳,东穷燕齐,南极吴楚,路宽五十步,隔三丈栽一株树,蜿蜒数千里,宏伟壮观,此即今横亘在莘县古城*堤口村南地的金堤,民间称此堤为“秦皇堤”。

早在春秋时期,处于*河下游的各诸侯国为防水患,皆筑大堤。秦统一中国后,对大堤进行了整治。金堤始筑驰道,蜿蜒数千里,宏伟壮观。民间至今尚有秦始皇“北修长城挡鞑兵,南修金堤挡洪水”的说法。秦朝时期,“决通川防,夷去险阴”《史记·秦始皇本纪》,说明在秦朝时,*河已经统一了堤防。新编《范县志》载:县(指的是旧范县,即现在的莘县古城镇)城北,有一条西南东北走向的大堤,弯弯曲曲如一条看不见首尾的神龙横卧在这里,这就是传说中秦始皇走马修的大堤,老百姓呼为“秦皇堤”。范县旧志上则以“旧金堤”标示。

据说秦朝时期,*河经常在这里发大水,给人们带来了深重灾难,老百姓流离失所,无家可归。秦始皇统一天下后,决定治理*河,征调了数十万民工修堤。民工们日夜不停地干活,累死饿死的人不计其数,可是大堤还是修不起来,挡不住洪水。秦始皇得知后,骑着神马,带着文武大臣亲自来监工。有人禀报有大山挡路,秦始皇手举赶山鞭,运足力气,向山头猛抽一鞭,只听“喀嚓”一声把大山赶跑了。秦始皇骑着神马继续朝前走,忽遇蚊龙作怪,天昏地暗,倾盆大雨下了三天三夜,*水上涨,修堤不得进行。秦始皇又扬起打神鞭,向水中打去,打得波浪滚滚,河水倒流,鱼虾尸体漂满河道,*河变成血河。蛟龙抵挡不住,顺着*河向东海逃跑。秦始皇骑着神马继续向前走,走过之后大堤慢慢起来啦。神马又累又困,走着走着,睁不开眼睛了,摸着瞎往前走,结果走得弯弯曲曲,因此大堤也修得弯弯曲曲。神马走了一天又一天,这天神马再也走不动了,就卧在这里,变成了一座山。秦始皇念神马修堤有功,给这座山赐名为“石马山”。大堤修好后,挡住了*水,人们开始安居乐业,再也不用担心*河发水了。人们为了纪念这件事,就把这条大堤叫做“秦皇堤”。

另一传说是,当时徭役繁重,筑堤又是繁重的体力劳动,修建大堤的进度很慢。为了让民工们多干活,秦始皇便将太阳定住,不让太阳西落,以延长民工们的劳动时间,一天吃十二顿饭,这下更害苦了修堤的老百姓。他们每天不停地劳动,没几天,堤上累死的人便成堆成片。即便如此,秦始皇依然嫌慢。眼看期限到了,秦始皇骑马来了,问监工大臣说:“我骑马从西向东看看堤修得怎么样。秦始皇骑马回来时,金堤要全部修好填平。不然,小心你的头。”说完,秦始皇骑上马,一鞭打下,马向东跑了。马到之处,金堤必须要全部修好。为了完成秦始皇交办的任务,官兵就把许多正在修堤的年老体弱百姓填进堤中,然后上面埋上土。等秦始皇骑马回来时,平坦坦的大堤一眼望不到头,“秦皇堤”也因此得名。

孟州市*河河务局在中曹村紧靠着一段*河大堤上,树立的两块石碑,小碑上书“*河左堤--0--0+”,大碑首题为“*河左岸堤防发端碑记”,说*河“千余里堤防起始于河南孟州中曹坡”,这就是著名的千里*河大堤的零公里处。明《孟县志》就有修筑大堤的记载:“古筑此,以捍河患者。”这就是小金堤。乾隆《孟县志》记载:“小金堤并二层护城堤古阳堤各一道,小金堤在县西南八里。”

据观城旧志记载:金堤即紫金堤,此堤始筑于秦代(公元前至年),因其西起河南孟县的紫金山,故名“紫金堤”,简称“金堤”有固若金汤的重要。民间有秦始皇跑马修堤的传说,故此堤又名为“秦堤”“秦皇堤”。观城原有八景,其一就是金堤夕照。今之观城西街地势高于他处数尺,据说旧金堤遗迹。登高远眺,旧堤如龙伏地,蜿蜒而行,与堤下水光相映,亦成一景。这里说的金堤而是早期的秦皇堤,是因为修金堤时,官府在秦皇旧堤上进行了增高、加固、利用,所有后人将秦皇堤也称作金堤。

汉永平十二年(公元69年)王景(东汉时期著名的水利专家)和助手王吴组织*士数十万人治理*河和汴河,自荥阳(今郑州西北)到千乘海口(今利津县境)筑*河堤1余里,耗资多亿钱。有一天,汉明帝刘庄(公元28年-公元75年)偶然听说王景在水利方面很有研究,随即派人把王景召来。王景禀奏道:“河为汴害之源,汴为河害之表,河、汴分流,则运道无患,河、汴兼治,则得益无穷。”明帝听后甚是高兴,遂赐他《山海经》、《史记·河渠书》和《禹贡图》,命他主持治河事宜。当年四月,王景和王吴等人率领数十万兵民,开始了大规模的治水工程。据史料记载,这次治水工程的主要内容是:“筑堤,理渠,绝水,立门,河、汴分流,复其旧迹”。

王景认为,*河泛滥加剧的原因,是由于下游河道常年泥沙淤积而形成地上悬河,河水高出堤外平地,洪水一来,便造成堤决漫溢。于是,王景“别有新道”,选择了一条比较合理的引水入海的路线,并在两岸新筑和培修了大堤。这条新的入海路线比原河道缩短了距离,河床比降大了很多,因而河水流速和输沙能力相应提高,河床淤积速度大大减缓。特别是这条新河线,改变了地上悬河的状况,使*河主流低于地平面,从而减少了溃决的可能性。这次修筑大堤,固定了*河第二次大改道后的新河床,是东汉以后*河能够得到长期安流的主要措施之一。这条河道途经今河南濮阳南始与西汉大河别流,东流今旧范县(莘县古城)北、莘县东、茌平南,东阿北,又东北流经今*河与马颊河之间,至今利津入海。

王景和助手王吴领兵民治河清淤,加固秦皇老堤堤防,在莘县境内约一百华里,西起莘县观城镇郭海和樱桃园镇田河之间,向东依次经过莘县樱桃园镇薛屯、庄和、河南范县张夫村、山东莘县古城镇吕堤、弯堤、*堤口、赵头、岔楼、东西曹营折向东北,从赵楼、东台头至朝城镇申河口、徐庄镇的史河口之间基本成南北走向,与金钱河平行,一堤一河,成为莘县和阳谷的自然县界。至阳谷的北吴堤口,则完全进入阳谷县境。莘县的吕堤、湾堤、*堤口等村皆因堤而得名。

乐陵县金堤西南从德平入境,被张屯一带的老百姓称为“齐堰河子”。经杨安镇堤口刘村,斜伸东北至小刘村,又经杨安镇、堤口杜,至铁营镇的大、小白张出境进入阳信境内。清《阳信县志》载:“金堤……历代筑之,以捍水患,通谓金堤。”这样,在古河道长期行经的地方形成多重大堤,当地群众和一些文献也称这些堤防为金堤。据清《乐陵县志》载:“县南二十五里,金堤高三丈,阔二丈,延袤东西不知底止,未审何代所筑,父老相传障*河之正流。”现在乐陵境内的金堤大多地段已无踪迹,只在城南25里处保留着较短的一段堤形。

周定王五年(公元前年),*河发生了有史以来有确切记录的第一次大改道。宿胥口河徙。《汉书·沟洫志》王莽大司空椽王横语:“周谱云,定王五年河徙”,史称此为*河第一次大改道。清.胡渭《禹贡锥指》进一步指出,“周定王五年(公元前年)河徙,自宿胥口东行漯川,右经滑台城(滑县旧城),又东北经黎阳县(泼县东北兰里)南,又东北经凉城县,又东北为长寿津,河至此与深川别行而东北入海,水经谓之大河故渎。”按《水经·河水》所记,大河故渎大致经今河南滑县、浚县、濮阳、内*、清丰、南乐,河北大名、馆陶,山东冠县、高唐、平原、德州等县市境,德州以下复入河北,经吴桥、东光、南皮、沧县而东入渤海。宿胥口河徙之后,禹河旧道,有时还行水,至战国中期才完全断流。

洪水从宿胥口(今淇河、卫河合流处)夺河而走,经濮阳戚城西往北经波头、*滨进入今清丰境内,也就是现在清丰县西部古城、韩村、阳邵一带,至今仍然*河故道,然后北行今南乐境内,过今河北大名东辗转入海。这次*河决口,人们修筑了历史上记载最早的*河堤防。据《中国历史地理概述》记载,初筑堤时,两岸堤距达50汉里(1汉里相当于今米)。

现在我们看到的清丰金堤最初就是公元前年修筑的右堤,是有史以来*河最早的人工堤防。这道金堤从周定王五年以后,在秦汉时代又进行了多次加固增修。据《河南武陟至河北馆陶*河故道考察报告》所记:“早在春秋战国时,*河下游已开始修筑堤防,秦汉时已相当完整。清丰境内之金堤为故*河右堤之一段。年,在清丰县西北五里今大屯乡枣格村发现的晋天福四年(年)张邺墓志和在旧城村出土的张景墓志,对这道古堤都有明确的记载。年清丰城关镇孙庄村东发现的元和六年(年)柳信墓志和古城乡西佛殿村西南一百米处出土景福元年(年)张夫人墓志,也对这道金堤有明确记载。明正德《大名府志·山川》记载:“清丰县有金堤,在县西三里,南入开州,北入南乐。”

年版《清丰县志》载:清丰、南乐之金堤和原阳之磁固堤、延津之新丰堤、濮阳滑县间之瓠子堤以及河北大名、山东冠县、河北馆陶之汉堤原是一道,现虽已残破,但大体还保存着西汉时期的平面布局。”绘制于民国四年(年)的《清丰县四至全景一览图》上,可以清楚的看到,当时的清丰金堤自马庄桥镇后游子庄和马庄中间向北到清丰县城附近,经现在的金堤老爷庙段往北到乔营东佛殿西青石磙东,南北横贯清丰县境。在这张地图的左上角可以看到,阳邵乡的苏堤一带也有一段残存的古堤,与清丰金堤遥相呼应。两堤之间的距离,暗合《中国历史地理概述》记载的“两岸堤距达50汉里(1汉里相当于今米)”。《河南武陟至河北馆陶*河故道考察报告》认为“清丰境内之金堤为故*河右堤之一段”,那么,苏堤一带的古堤,疑为故*河左堤之一段。清丰金堤老爷庙段尚存两米多高、约多米长,上有老爷庙遗址和多岁的古槐,前是清丰八景之“金堤回澜”旧址,是清丰人文荟萃之地,也是古老*河堤防最早的遗存之一。

金堤系汉代古堤。瓠子河在东郡濮阳县北,魏晋濮阳即汉代濮阳,在今濮阳县城西南15公里,瓠子河出水龙渊(后名黑龙潭)在今濮阳西南10公里后寨西北地,即古濮阳县北。汉代金堤在黑龙潭以南,从滑县入濮阳境逶迤东北来,经湾子,宋堤口至濮阳南关,像一条庞大的巨蛇,飞向东北而去。经堤口、清河头、什八郎、陈庄进入山东境内。

唐朝中后期,*河出现了大约八百年相对稳定的时期。*河沿岸因此也形成了不少重镇,出现了经济繁荣景象。唐太宗贞观十三年,因魏州(今大名东北)为河北重镇,故设河北道于魏州,领二十六州。唐开元年间,河北中、南部桑树遍野,户户机杼,生产力发展到一个高峰时期。“河堤绕绿水,桑柘连青云。赵女不冶容,提笼昼成群。缫丝鸣机杼,百里声相闻。”

宋金时期,因*河又向南滚了一段距离,金堤渐渐远离*河河道。清同治年间,*河在濮阳、范县、寿张一带连连泛滥,官府决定对金堤进行加固改造,自马陵以下变更走向,从这里金堤南移,改走道口、樱桃园、张青营、姬楼、朱楼、范县(今古城)一线,直至张秋。原来的旧金堤被废弃不用,当地人称为“秦皇堤”或“秦堤”,范县旧志上则以“旧金堤”标示。

原秦皇堤上堤下,以前曾有许多庙宇,大都规模可观,仅在从阳谷县干河营到李八堤口约20华里的地段内,就有玉皇庙、三皇庙、泰山庙、奶奶庙等5座庙宇。莘县古云镇境内有大禹疏通的“九河”之一的徒骇河、《诗经》记载的“兹水”、秦始皇督修的金堤等传说;沿金堤有沿金堤有孙堤口、陈堤口、张台、齐堤口、王堤口、高堤口等,它们无一不展示着古堤的久远历史。

秦皇堤在莘县古城镇境内有13公里,原来的秦皇堤宽大约50米,高约7米,堤之南侧有较长的横坡,堤北显得较为陡峭。据了解,年10月9日,山东省考古所历时38天对秦皇堤被穿过地段进行了考古发掘。秦皇堤考古发掘点位于德商高速穿过的莘县古城镇*堤口村南地,考古工作者在这里挖掘出一个约5米宽、20米长的探坑,发掘共出土单人用石夯两只及历代陶、瓷碎片若干。专家通过对堆土层和出土器物的鉴定,推断该段秦皇堤曾经历四次大型堆土修缮,原高约7米,初步认定其形成时间最早可推到五代十国。五代十国(-年)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大分裂时期。这一称谓出自《新五代史》,是对五代(年-年)与十国(年-年)的合称。

秦皇堤是一条横贯莘县家乡的神秘“土岭”。这里留下了我们难以忘怀的童年记忆。六七十年代堤上全是果木树,有杏树、桃树、李子树等等。每到夏季家里人总派我住在堤上看果子。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当地曾陆续建起很多砖瓦窑,古城镇岔搂村有个土窑,大量挖土,破坏了秦皇堤的原貌。再后来,弯堤村、朱楼村、*堤口村依次建起了砖瓦窑,这些窑“就地取材”,从秦皇堤上取土,导致秦皇堤原貌变得支离破碎,或者只剩下几个土堆。80年代还隐约可见秦皇堤的影子,遗址较其他地方高出一些,到90年代后期,千孔百疮的秦皇堤就慢慢消失了,一些堤段已经完全与周围耕地平齐,很难找到“堤”的踪迹,但沿途各地民间有关它的传说经久不息!(待续)

谢谢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