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音频即可收听主播一凡的领读音乐
DawnGolden-LastTrain
谷主麦家说:“读书就是回家。”
今天是麦家陪你读书的第天,共读的是第本书——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作品《伊凡·伊里奇之死》。
《伊凡·伊里奇之死》
如果喜欢,可以分享给更多爱读书的朋友,麦家陪你读书,一起读书,一起成长。
年少时,读臧克家旳诗歌《有的人》,一句“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至今印象深刻。
后来看电影《寻梦环游记》,又记住了那句“真正的死亡是世界上没有人记得你”。
生与死的深刻命题,古往今来不知被拿来探究了多少回,但真正愿意把它写进作品,甚至用一整部作品来诠释的作者似乎并不多。
列夫·托尔斯泰作为其中的勇者,令人由衷钦佩。其晚年著作之一《伊凡·伊里奇之死》,仅仅四万字,却开合有度,引人深思,道尽生命的意义。
在了解本书的内容前,我们还要从托尔斯泰本人,以及他的思想说起。
他被认为是“最清醒的现实主义作家”,普鲁斯特、巴尔扎克、高尔基、陀思妥耶夫斯基都对其赞誉有加。
作品《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至今影响深远,作家马原指出“他是小说史上争议最少的作家”。
纳博科夫在向学生讲述俄国文学时,做了一个拉开窗帘的动作,当阳光倾泻满屋,他高喊:“这就是托尔斯泰!”
作家茨威格还有更精到的说法:“在人世间的权势者之中,他也是‘首屈一指’的人物。”
如此多的光环加诸于身,难怪在俄国,研究托尔斯泰的学说亦如国内“红学”一般热烈,后世习惯称之为“托翁”以示尊重。
那么,托尔斯泰究竟有着怎样的一生,他又是如何把思想注入作品的?
年9月的一天,托尔斯泰出生于俄国的一个贵族家庭。父母早亡,由姑母照看长大。母亲去世后的遗产使得托尔斯泰年少时衣食无忧,逍遥自在。
16岁那年,他考入喀山大学,专业是法律,不过规矩和制度对于渴望自由的他而言显然是种束缚。为了对抗乏味,他沉浸阅读,和那些热爱的书做朋友。
伏尔泰、孟德斯鸠、但丁、莎士比亚,都是他那时候沉迷和神交的对象。
自由主义至上的他,没等到毕业就选择了退学。后来,他开始尝试推动俄国农奴制改革,又跟哥哥一起去高加索参了*。
战场上的他,不仅表现出色,还获得嘉奖,得到了几枚勋章。与此同时,他决定边服役边写作,也因为这样,他的很多作品都脱胎于战争,而且极为真实。
随着作品的不断累积,文笔日渐纯熟,托尔斯泰收获了不少读者的喜爱。
战争结束后,他很快成了一位著名作家,《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都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
不过,托翁可不是一个容易满足的人,除了写作,他还希望自己能做更多的事。比如投身*治、醉心情爱。
他起草方案,试图从法制层面进一步解放农奴。兴办教育、研究教育制度、创办教育杂志也都逐一推进。
他曾与好友联合创办20多所学校,为农奴的下一代带来希望。只可惜,那些学校因托尔斯泰自身受到调查而被迫关闭了。
在感情方面,托尔斯泰是个极其渴望被爱又难掩欲望的人,尽管这容易遭致非议,但他却大胆承认了这一点。
好在这并未影响他步入婚姻殿堂,妻子索尼娅是沙皇御医的女儿。
起初,他们的结合被认为是有着精神层面交流的美好爱情。
后来,由于托尔斯泰个人欲望强烈,妻子频繁生育,加之他本人在创作《复活》前后开始同情仆人和奴隶,越发向往普通人的生活,二人的矛盾日渐激化。
这样的状况一直持续到年,这一年10月28日,托尔斯泰在私人医生陪同下出走。然而,途中无数双目光的注视,以及疾病的侵袭,让他最终没能走远。
年11月20日,托尔斯泰在阿斯塔波沃车站逝世。遵照他的遗愿,遗体被安葬在亚斯纳亚·波利亚纳的森林中,坟上没有树立墓碑和十字架。
一代巨星就此陨落,从此孑然。
惋惜之余我们该替托翁庆幸,于他而言,这未尝不是一种解脱。
就像他笔下的作品《伊凡·伊里奇之死》的主人公一样,曾经用名利地位和家庭中的存在感绑架自己,在经历了一次次思想斗争、期待被他人和自己救赎之后,终于放下执念,实现了某种解脱。
小说中的伊里奇与托尔斯泰的经历有重合之处,起初身世显赫,后来经历波折,疾病缠身,慢慢看清世道人心。
不同的是,和托尔斯泰相比,他终究是个普通人,没有人会过分在意他的生、他的死,甚至连他的家人在感受到那疾病的折磨之后,也不愿意去过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