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日,由科技日报社主办,部分两院院士和媒体人士共同评选出的年国内、国际十大科技新闻揭晓。
入选的年国际十大科技新闻分别是:中国“嫦娥四号”实现人类首次月背软着陆;高度扩展的仿生物细胞机器人诞生;人类获得首张黑洞照片;3D打印出会“呼吸”的人造器官;超导材料最高临界温度刷新;新癌症疫苗让CAR-T疗法高效攻击实体瘤;全球首座浮动核电站正式启航;“量子霸权”实现:秒完成万年计算;“基因魔剪”升级,新基因编辑系统问世;“万物DNA”材料让存储无处不在。
1
中国“嫦娥四号”实现
人类首次月背软着陆
月球之背,宁静之地。
此处屏蔽了来自地球的各种无线电干扰信号,可以监测到地面和地球附近的太空中无法分辨的电磁信号,为研究恒星起源和星云演化提供重要资料。所以天文学家一直希望利用这片寂静去监听来自宇宙深处的微弱信号,但长久以来,从未有航天器登陆过月球背面。
今年1月3日,“嫦娥四号”探测器成功着陆在月球背面东经.6度、南纬45.5度附近的预选着陆区,并通过“鹊桥”中继星传回了世界第一张近距离拍摄的月背影像图,实现了人类探测器首次月背软着陆。
嫦娥四号着陆器地形地貌相机环拍全景图(方位投影)。新华社发(国家航天局供图)
12月21日,着陆器受光照自主唤醒,按计划继续对月表线性能量转移谱、综合粒子辐射剂量及月表低频射电特征开展有效探测工作。
静静的月背,太阳光照射在“嫦娥四号”着陆器上。繁忙的地面,在月背刻上中国足迹的青年人团队,平均年龄仅为33岁。
2
高度扩展的
仿生物细胞机器人诞生
地球生物皆由细胞构成,而细胞集体运作能力的强悍与复杂,至今人们也不能说完全了解。可如果能够在智能领域模拟出一定程度的细胞组合运动,并能轻易扩展,那么理论上,便可以利用大规模机器人创造出无限的可能。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和麻省理工的科学家3月份报告了一种能模拟生物细胞集体迁移的机器人,25个物理机器人“粒子”,能移动、搬运物体以及向光刺激移动。
仿生物细胞机器人图源:《自然》网站
有意思的是,单个机器人“粒子”并不能移动,但如果其中一个或几个成员“丧失行动能力”,也不会对整体有大影响——在20%粒子失效的情况下,其仍能以完整状态一半的速度运行。而在传统机器人,单独个体的缺失,往往会导致满盘崩溃。
25个松散的“粒子”,可以轻易扩增为十万个,这比此前传统机器人和仿生系统具有更高的可扩展性,也为开发有预先确定性行为的大规模群体机器人系统,提供了全新途径。
3
人类获得
首张黑洞照片
在我们所有人头顶,在几乎每个大星系的中央,黑洞无声无息地盘踞、吞噬、辐射。当天体物理学发展到一定程度,没有任何一个文明可以对黑洞视而不见。
天文学家们为此搭建了一张行星级观测网——“事件视界望远镜(EHT)”,它比任何独立设备都更了解黑洞,它还能达到足够分辨率来区分光被拉入黑洞时的状况。拜其成全,从来都无法直接观察到的黑洞,此次“眼见为实”。
首张黑洞照片图源:NAS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