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网·纵相新闻记者卞英豪以后谁再建言造车,干扰公司,可调离岗位,另外寻找岗位。昨日(11月25日),当华为造车登上热搜,甚至一度引发汽车板块大涨时,任正非出面泼冷水了。谁说造车谁走人的霸气回应进一步阐明了华为不造车的立场。不过,虽然明确不造车,但似乎也没人会否认华为在智能汽车领域的野心勃勃。华为到底造不造车?昨日早间,一则关于华为造车的传闻再度刷屏。网络盛传华为汽车将与明年年底上市,并与今年年底或明年1月公布,合作方为长安汽车。消息一出,不仅是社交媒体火热,资本市场也瞬间被点燃。A股开盘后,被点名的长安汽车股价瞬间拉到涨停,多支疑似与华为有合作的车企上市公司股价纷纷拉升。对此,华为并没有在第一时间进行辟谣。而是在当天下午,在华为内部网站心声社区刊出了一份名为《关于智能汽车部件业务管理的决议》的内部文件。这份文件开宗明义——华为不造整车。值得一提的是,该文件的签发者正是华为创始人任正非。文件的最后强调,以后谁再建言造车,干扰公司,可调离岗位,另外寻找岗位,并在文章底部标明,本文从发文之日起生效,有效期为3年。一位华为内部人士告诉东方网·纵相新闻记者,几年前,华为内部关于是否造车的问题确实存在不同的意见。近年来,华为在智能汽车方向布局愈发加速,内部也出现过闭门造车的提议。但任总坚决不造车的战略十分坚定。管理者对此也十分清楚。因此,市场上所有关于华为造车的说法其实都是没有根据的。当然,这也已不是华为第一次被传造车。早在年,彼时的互联网造车热刚刚兴起,刚进军车联网不久的华为,就曾被传出也要参与造车。此后的年和年,华为先后发布了多款自动驾驶的模块,任正非甚至还亲自出面调整了组织架构。此时华为造车的传闻再度甚嚣尘上。但随着任正非定下了谁造车谁走人的铁律。至少在这3年有效期内,想要看到所谓华为汽车的可能性几乎不存在了。关于华为造车的传闻也可以偃旗息鼓了。不造车,但要给世界造好车不参与整车制造,并不代表华为不涉足汽车领域。恰恰相反的是,华为造的正是汽车中最难的部分之一。近年来,华为在智能汽车领域的布局可谓迅猛。年5月,任正非亲自签发了文件,成立智能汽车解决方案组,并将业务方向划定为智能驾驶、智能座舱、智能电动、智能网联、智能车云五大板块。这也吹响了华为在智能汽车领域的集结号。当年,华为推出了车载系统HiCar,这个曾被外界误以为是华为汽车品牌的系统,如今正在落地生根。今年9月,华为消费者业务CEO余承东透露,华为HiCar已合作余款车型。有趣的是,其中就包括了昨日的造车绯闻对象沃尔沃、吉利、比亚迪、长城汽车、长安汽车等主流品牌。据介绍,华为HiCar是为汽车提供的人、车、家全场景互联的解决方案。例如,通过手机远程控制车门、车窗、车灯,空调等,还包括加油、违章提醒、路况提醒、停车位牌照寻车等。华为预计,年,HiCar将在万台车中进行预装。随着时间的发展,未来希望所有在马路跑的车都能支持HiCar。余承东表示。事实上,HiCar只是华为布局智能汽车领域的一大缩影。昨日,华为在内部文件中明确,华为不造整车,而是聚焦ICT技术,帮助车企造好车,成为智能网联汽车的增量部件提供商。目前,华为在车载硬件模组、芯片、软件、自动驾驶、5G通讯等方向均有相关业务的布局。对于广大车企而言,华为虽然不会造车,但也已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合作伙伴。迫于无奈的战略转型?特斯拉现在能做的,我们都能做到。分管消费者业务的华为轮值董事长徐直军近期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华为在汽车领域已经进行了长达7年多的探索,目前在智能驾驶、智能电动、智能网联、智能车云等方面与全球多家知名车企有着广泛的合作。如今,对华为而言,面对美国及其盟友的围剿,在一些领域尽可能自保的同时,向其他方向战略转型几乎是其必然和必须的一个选择。此前,著名市场调研机构集邦(TrendForce)曾预计,如果美国方面不放松当前的制裁力度,到年,华为在智能手机领域的全球市场份额占比将仅剩4%。要知道,就在今年上半年,这一数字至少可以达到14%。华为还曾一度问鼎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第一的宝座。智能手机领域断崖式下降的预期,或许也在某种程度上,倒逼了华为在业务上进行转型。由于在5G通信、云计算、人工智能的市场优势,在相对独立的智能汽车领域,华为可以做到扬长避短。中信证券在研报中指出,华为汽车电子销售额有望在未来十来年的时间内达到亿美元量级。这同样也将利好国产智能汽车的产业链。随着华为的深度入局,在一些核心环节,例如芯片研究、人工智能设计等方向,国产的要素将进一步助力中国品牌与诸如特斯拉等国际品牌进行竞争。无论是迫于无奈的转型,还是顺应时代的发展,华为如何走出一条全新的道路依旧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