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经记者:舍瓦每经编辑:刘若尧
距离“西三角”概念诞生,已近十个年头。
政商学界,一度视其为西部城市抱团发展,“抗衡”东部的一盘大棋。黄奇帆当年还在担任重庆常务副市长时,就将该倡议带上全国两会,极力推介。
遗憾的是,受限于诸多因素,三城联手的动力始终不足,各种质疑声亦随之而来,“中国第四极”挂图上墙,留下一地鸡毛。
世易时移,随着高铁时代的来临,交通瓶颈被打破,三城官方层面或许还在谨慎重估,然客流、信息流、资金流,已显露暗流涌动之迹象——市场驱动先行,这种状态再好不过。
而重庆、成都、西安三地外商投资企业协会,这次将“西三角”大会放在西安——三城中经济实力偏弱,但去年以来势头颇为瞩目的城市,似乎也是在向外界释放某种信号。
坎坷的“中国第四极”?
改革开放之后,资源本能向东部聚集,抓住机遇的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唐城市群陆续崛起。城市群一旦成型,其区域经济结构愈发稳定,西部内陆腹地城市再不谋求大计,只剩下喝汤的份儿。
并非危言耸听,放眼世界,规律使然。
美国三大都会区、日本三大都市圈GDP,均占据各自国家的绝对体量。
相比之下,中国三大城市群GDP占全国比重,尚未超过50%,且国家层面也在通过西部大开发等战略,极力平衡东西部发展格局。对于重庆、成都、西安这些西部大城而言,机会还在。
基于这一背景,有学者曾提出三座城市抱团发展的“西三角”的概念,年,时任重庆常务副市长的黄奇帆,将这一概念带到了全国两会上,经媒体报道,广为人知。
简单来说,陕西的能源、西安的科研实力,重庆的制造业,成都的消费型经济,优势互补,协调发展,合作空间的确极具想象力——即使今天看来,三城产业形态已略有变化,但大的基本面保持不变。
遗憾的是,随着这一倡议的提出,坊间质疑声亦随之而来。
最明显的一个说法,秦岭横亘,交通不便,产业合作缺乏成本优势——在当时看来,的确存在这种客观因素。
还有一种声音,则过分夸大三城竞争态势,忽略无序竞争带来的资源浪费和潜在的合作红利,从区域经济发展的规律来看,这就有点不可取了。
大概是忘了“一根筷子轻轻被折断,十双筷子牢牢抱成团”的祖训!
高铁时代,重新审视“西三角”
在“西三角经济圈”提出的第8个年头,西成高铁终于开通,原本16小时的两市铁路运时,缩短至3-4个小时。
尤记当时,坊间热议,多少西安人去成都吃火锅,又有多少成都人到西安吃泡馍。似乎哪方逆差,便是做了一笔亏本生意——这种认知,略显肤浅。当然,数据本身之于旅游的参考价值,另当别论。
两市客流加剧,互增消费,双赢局面。
对于区域经济而言,此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