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州市新闻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书画印中的二十四节气清明重壤幽隔,明月前 [复制链接]

1#
01:20年年清明,今又清明。缅怀先人,慎终追远,既是一种精神寄托,也是一种传统仪式。在古代书画中,墓志见证了逝者的世界,手札则涵盖了生者的世界,前者名篇有《张九龄墓志》《王之涣墓志》等,后者则有王羲之《丧乱帖》《先墓帖》,颜真卿《祭伯稿》等。说到绘画,宋代张择端《清明上河图》之外,也有不少名作,而吴昌硕悼元配章夫人则有“明月前身”印,人老情多,令人唏嘘。《澎湃新闻·古代艺术》的系列文章“书画印中的二十四节气”本期呈现的是诗书画印里的清明。清明虽属二十四节气之一,影响却大不一样。中国传统节日大多具有祭祀性质。先人与前人生死相隔,浓浓淡淡的思念之情不时会泛起。世人推重孝道,因为人不能忘本。缅怀先人,慎终追远,既是一种精神寄托,也是一种传统仪式。商祭祀涂朱牛骨刻辞甲骨文祭祀是人们对祖先、神明等崇拜对象所行的礼,千百年来在民间相沿成俗。商周时代的祭祀涂朱牛骨刻辞甲骨文,见证了这一习俗的漫长历史。此甲骨共一百六十余字,笔画瘦硬劲直,字形工整端严,大小错落,各呈其态,富有变化。正面内容有四条:第一条记载商王武丁宾祭仲丁;第二条记狩猎时子□堕车;第三条记子□死;第四条是子寅用羌人十,举行宜祭。这片刻辞保存完整,对研究商代社会历史和天文气象价值甚高。笔画瘦硬劲直,字形大小错落,各呈其态,工稳端严中见生动有致,为甲骨文书法中的代表作。“悼亡”是清明最重要的主题。西晋潘岳《悼亡》二首西晋潘岳有《悼亡妻》二首,其中写道:“荏苒冬春谢,寒暑忽流易。之子归穷泉,重壤永幽隔。私怀谁克从?淹留亦何益?僶俛恭朝命,回心反初役。望庐思其人,入室想所历。帏屏无仿佛,翰墨有余迹。”大意是,“时光流逝,冬去春来,你去了碧落黄泉,层层的土壤将我们永远隔绝了。”字迹古雅清秀,类如写经体,十分难得。说起潘岳,很多人可能对这个名字可能不太熟悉,但说到“潘安”——基本上耳熟能详,“貌若潘安”说的就是他,有名的“美男子”,史料记载“岳美姿仪,少时出门,常为妇人投果满车而归”。东晋王羲之《先墓帖》西晋维持了短暂的统一。到了东晋,偏安江南,与北方的“五胡十六国”对峙,战乱频繁。“书圣”王羲之《丧乱帖》令人印象深刻的一句:“丧乱之极,先墓再离荼毒,追惟酷甚,号慕摧绝,痛贯心肝,痛当奈何奈何!”当王羲之得知先人之墓被一毁再毁,自己却不能前往整修,徒感悲伤。王羲之另有《先墓帖》刻本传世:“旧京先墓毁动,奉讳号恸,五内若割,痛当奈何?”晋人手札,往往三言两语,回味隽永。古人因为纸张弥足珍贵,所以没有铺陈,直奔主题。在当时乃最平常不过的便条而已,现在看来,则是需要仰视的经典。南北朝时佛教兴起,造像成为潮流,见证了佛教与中国文化融合。佛教一方面与儒家思想混杂合流构成“儒释”,另一方面与老庄思想交叉构成“佛道”,存在一个相互结合教化的过程,在思想文化史上产生了重要作用。北朝石刻从形式上来看,直接刻凿于山崖石壁谓之摩崖,撰文刻石埋入墓穴谓之墓志,刻石记事谓之碑碣,造像附题的铭文谓之造像。摩崖、墓志、碑碣不独北魏时期存在,唯独造像于北魏之际的数量和成就居于巅峰。造像包含两层要素:一是书法,文字的艺术魅力;二是发愿文内容,个人直接的精神寄托。北魏《魏灵藏造像》《魏灵藏造像》是龙门造像中的精品。额左题“薛法绍”,右题“魏灵藏”。此造像多用别体字,书法风格酷似同窟的《杨大眼造像》,故疑出自同出于一人之手。此刻乃方笔露锋之典型代表,最显用笔之妙。起笔都将锋颖露在画外,有的角棱若刀,有的细锋引入,煞有情趣。笔画或重或轻,重者纵矛横戈,如虎奔龙吟,轻者如风拂面,蜻蜓点水,皆能顺势合情。北魏《韩显祖造像》《韩显祖造像》字形点画锋颖外露,峻拔自然,风格稚拙天真。佛像为文字所包围,整个造像颇为精美。公元年,北魏分裂成东魏和西魏。国家分裂,必然导致社会生活各方面的振荡和变化。然而,从此造像看不到草率和纷乱,一片宁静祥和的气象。这应该得益于宗教的安抚。北齐《捴智静造像》《捴智静造像》立于北齐天保八年()。用笔见方,灵活多变,笔画劲健跳跃,极尽腾挪之姿,为难得一见的阳刻朱文。中西方都有墓志铭的习俗。不过中国人看得更重,有“盖棺定论”一说。每个人都会面对一生归宿的最终审定,生命的过程与价值刊于石刻之上。“墓志铭”成为一种固定的文体,应该始于南朝,被赋予了生命意义乃至哲学意义。若将墓志和手札比照起来看,墓志见证了逝者的世界,不管生前如何声誉尊隆,地位显赫,终归尘土;手札则涵盖了生者的世界,世态人情,嘘寒问暖,尽在字里行间。不同的是,手札一直延续到近代,每个不同的朝代都有难以计数的精品。墓志书法的巅峰期在魏晋。唐代墓志数量是历代最多的,目前有一万多块,书法成就虽然比不上魏晋,却见证了“尚法”时代的另一面。值得一提的是,魏晋墓志中即便是元氏皇家墓志,作者多半是无名氏,唐代则有许多名人墓志和名人写的墓志,值得一读。唐《张九龄墓志》大诗人张九龄的名句是“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张九龄墓志》在年7月在广东韶关发掘。笔画宽厚丰满,尤其是捺角,与褚遂良楷书很接近,但笔势相对杂一些,透露出写经体的意味,字形大小不拘,显出行草笔意,雅丽丰润,无刀斫之痕,而有柔逸之气,是难得一见的楷书精品。唐《王之涣墓志》王之涣乃以少胜多的典范,只有六首诗见于《全唐诗》,每一首都是脍炙人口,最具代表性的名句是:“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墓志》为靳能所撰,无书丹者署名。年出土于河南洛阳。用笔劲健,点画流利,轻松明快,结体疏朗俊秀,全志神完气足,近似虞世南《孔子庙唐碑》气象。唐元稹撰《段氏墓志》《段氏墓志》立于唐元和四年(),乃大诗人元稹为妻室韦丛之母所撰,其时任监察御史。用笔磊落,不守故常,结体大小跌宕,变化跳跃,自然疏朗,因用笔之变而形成极强的动态感,可以看到唐楷的不同侧面,非欧颜柳而能涵盖。唐韦应物书妻《元苹墓志》另一位大诗人韦应物曾给妻子元苹撰并书墓志,字形宽博潇散,端庄儒雅,用笔变化多端,柔中有刚,风格挺拔清利,遒厚中见飘逸,允称妙手。唐代有很多北魏元氏后裔,值得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