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地时间年3月1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外事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主任杨洁篪同美国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沙利文在意大利罗马举行会晤。会晤持续了7个多小时。在这场会晤中,双方进行了坦诚、深入和有建设性的沟通,最后达成了要为推动中美关系重回健康稳定发展的正确轨道积累条件的共识。这句话什么意思呢?
我们可以直接先说结果,结果就是没谈拢。我们不妨来翻译一下这句“坦诚、深入和有建设性的沟通”外交说辞的意思:
坦诚,指的是双方都敞开了说,几乎毫无保留;
深入,就是双方没有回避矛盾,甚至是在唇枪舌战,互相回击;
建设性,就是双方在核心问题上没有达成一致,我不同意你说的,你也没同意我说的。
这么一解释,相信大家就明白了。
所以这次会晤的成果,当然有共识,但是分歧也是显而易见的、甚至更大。这个结果也明确告诉了我们两点:一是如今的中美关系不在健康稳定发展的正确轨道上;二是目前尚不具备让中美重回正确轨道的充分条件。但是面对这种情况,用我国在外交场域上的一句老话来说就是:不管怎样,只要有对话就是好的。
从细节上看,在这次会谈中,美国依旧没有抛开一贯的傲慢态度,在会谈中甚至带有威胁的意味,不仅把涉台、涉疆、涉港、涉藏、南海的问题全拿出来老调重调,还在朝核、伊核、阿富汗局势等问题上对中国横加指责,俨然就是一套强盗逻辑。以至于我们能看到最后发布新闻稿的时候,甚至没法摘抄到美方代表的一句好话。
所以面对对方的颐指气使,我方自然也没必要太客气。联想到去年的10月份,中美双方在苏黎世举行过同样形式的会晤,当时的会谈气氛就不算太融洽,不过美方起码还提了句坚持一个中国政策,今年干脆就不演了。
不过,毕竟这次会晤列了这么多的议题,也不是美国一个安全助理能搞定的。沙利文这次来的目的,也只是走个形式,把矛盾挑明并“放狠话”,展现出美国似乎还能掌控局面的姿态。美方这样做的目的之一也是为了告诉世界,中美还在谈,双方的底线还在,不至于打起来罢了。
在会谈前后,白宫方面的说法都提到了乌克兰问题,还强调中美之间必须保持沟通的渠道。所以在这样的背景下,这次会谈是由美国方面主动提出的可能性更大一些。那么美国为什么要和中国谈呢?因为眼下的的全球局势,没有中国的配合,美国几乎没法解决任何国际问题,包括但不限于这次的俄乌冲突。
还是那句老话,既然美国有求于中国,那就应该拿出诚意。美国倒好,会晤前就不加掩饰地放话威胁,中国若不配合“会有严重后果”,说到底,美国还是没有摆正立场、看清态势。与中国打交道,就要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上进行。否则,对付强盗的逻辑,或许就该用强盗听得懂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