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费用 https://m-mip.39.net/czk/mipso_4689217.html浙江新闻客户端记者何冬健通讯员陈鎏琰
年10月17日,测产组工作人员在衡阳衡南县清竹村测产现场查看水稻生长情况。测产结果显示,由“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专家团队研发的杂交水稻双季亩产为.9公斤,再次刷新纪录。新华社记者陈振海摄
袁隆平逝世一年了。5月31日,在位于杭州的中国水稻研究所,人们再一次动情地谈起这位科学家的丰富人生。
当日,中国作物学会水稻专业委员会、中国水稻研究所、水稻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联合主办的水稻界全国科技工作者日活动在此间举行。以“传承隆平精神,走好时代稻路”为主题,全国各地的水稻科技工作者线上参加了活动,缅怀袁隆平先生,回顾中国稻路艰辛而光辉、光荣的历程,传承袁隆平精神,探讨当前的问题和今后的发展思路。
会上,袁隆平院士“身边人”讲述的这些细节令人动容。
学生说:最难忘他的创新精神
“跟随恩师37年,最难忘他的创新精神。”湖南省农业科学院副院长、研究员邓华凤激动地说,年,他幸运地加入了袁隆平在湖南省安江农校的杂交水稻研究团队,从此开始了向恩师学习成长、与恩师共同奋斗的37年研究生涯。
在袁隆平的书房里,挂着一首他自题的小诗,邓华凤清晰记得:
山外青山楼外楼,自然探秘永无休。
成功易使人陶醉,莫把百尺当尽头。
在袁隆平心目中,科研创新无止境。年,他在论文《杂交水稻育种的战略设想》中指出,从育种方法上,杂交水稻可分为三系法、两系法和一系法,这也是3个战略发展阶段,同时指出了杂交水稻研究发展的方向。
“给我印象最深的一堂课,是袁老师系统地讲解了当时杂交水稻的两个重要发现,即:湖北光敏核不育基因,以及广亲和材料的发现及重要意义。”邓华凤说,那时自己还只是一个中专生,没有材料、没有经验。我要选择什么研究方向,是研究三系法还是两系法?他当时想:反正都是一点基础都没有,倒不如选择难度更大、创新性更强的两系法。“正是袁老师的授课内容和敢于创新的精神,影响和改变了我的一生。”
邓华凤说:“在三系法研究成功后,袁老师又向两系法进军。这时,又有‘好心人’劝他:‘袁老师,您已经是著名科学家,功成名就,万一搞砸了,岂不败坏了您的名声?’他坦然答道:‘搞科研就像跳高,跳过一个高度,又有新的高度在等着你。要是不跳,早晚要落在后头;即使跳不过,也可为后人积累经验,个人的荣辱得失又算得了什么。’。”
“这正是袁老师创新精神的写照,这也是我国杂交水稻技术一直领先于世界的原因所在。”他感叹说。
秘书说:这一年,仿佛重新认识了他
“在袁院士身边工作25年,有好多事情没有时间细细了解,有很多话没有来得及讲出口,成了我心中永远的遗憾。”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研究员辛业芸说,自己从年起任袁院士的秘书,却感觉这一年来,自己仿佛重新认识了他。
去年年底,她特意去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的档案室,在里边从早到晚待了两天,专门查看袁隆平生前的一些档案资料。
年袁隆平率先开始研究水稻的雄性不育以来,带领助手研究了6年还是没有获得成功,研究陷入了困境。
袁隆平的学生和助手李必湖在一次回忆中说当时已经“到了山穷水尽的境地”。而在另一位助手尹华奇的实验记载本上,辛业芸发现那段时间他反复在摘抄毛主席语录。
“我一边翻看档案,一边想象当时他们在云南田间地头讨论的场景,袁院士拿着两名助手的记载本仔细研究,仔细地分析试验情况,讨论问题出现的症结所在,更加意识到杂交水稻从无到有的过程,是多么艰难又多么伟大。”辛业芸说。
院士说:袁先生对我的影响是一生的
“袁先生对我的影响是一生的。”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水稻研究所所长胡培松感慨道。
年是胡培松报考大学那一年,他正好在电视上看到袁隆平的杂交水稻科研协作组获得国内首个特等发明奖,杂交水稻横空出世,获得了国内外同行的高度认同,也吸引了全世界惊羡的目光。他深受鼓舞,懵懵懂懂间填报了浙江农业大学种子专业。
胡培松认为,中国在“绿色革命”、“杂种优势利用”、“超级稻研发”等领域居世界领先,是几代水稻育种人的智慧结晶,是科技创新最具代表性学科。“我们水稻人以此为荣”。
“我国在水稻种质资源研究和新基因发掘领域总体上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现代育种已进入(BT+IT)4.0时代,在分子标记选择、分子设计育种等领域进行了大量的理论跟踪创新与初步实践。但是,在基因编辑、合成生物学、全基因组选择、机械化制种等新兴交叉领域技术研发方面,原始创新能力不足,缺少重大突破性的理论和方法,国际竞争优势相对较弱。”他说。
胡培松说,自己办公室的墙上,同样挂着一首“插秧诗”:“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六根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袁先生有两个梦,一个是杂交水稻覆盖全球的梦想,一个是禾下乘凉梦。我将学习袁老师生命不休、创新不止的科研精神,继续努力,为中国农业事业作出更大贡献。”他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