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宇军出席红星新闻“一带一路”国际频道上线发布会。
4月29日,红星新闻在北京宣布正式上线“一带一路”国际频道(新闻回顾勇立“丝路”潮头构建国际影响力)。中国传媒大学媒介与公共事务研究院院长杨宇军作为嘉宾出席活动,并就“媒体如何在肩负‘一带一路’建设中的传播担当,在国际化语境下讲好中国故事”接受了红星新闻记者的专访。
杨宇军表示,对于国内媒体而言,首先要提高主动进行国际传播的意识。“我个人觉得咱们现在有的媒体步子迈出去了,但在对外传播时,眼睛还是盯着国内。”杨宇军说。
杨宇军坦言,媒体走出去以后,如果传播的平台、手段、方法、渠道还是国内那一套,不与全球的趋势和当地的实际接轨,很容易“水土不服”。他表示,在国际传播中讲好中国故事,要明确传播的受众对象,做到“一国一策”。
他举例说:“比如遇到一些朋友,大家一提非洲印象都差不多。其实非洲有50多个国家组成,语言、风俗、宗教、信仰千差万别,南部非洲跟北部非洲相差远了,甚至在同一个国家内部,它不同的地区、不同的部落也有不同的文化风俗。”
杨宇军补充道,还要根据不同受众选择适合传播的内容,“在国内的好故事,到国外人家不一定就会接受,要因地制宜,要把你所希望传播的内容和当地的文化、社情民情来密切结合,就要采取一个能够让他接受的方式。”
他还举例,比如龙的形象在国内是吉祥的象征,但在西方却是凶猛的形象。不仅中国形象的传播会有这种水土不服,国外也有。杨宇军说:“比如今年初,英国某奢侈品牌面向中国拍摄的新年广告,整个基调是一种比较低沉的,难以让大家有喜庆氛围,引起国人‘吐槽’。”
此外,杨宇军表示,作为媒体工作人员,一方面要提升自己的职业素养和专业能力,另一方面要深入一线,而不是像“键盘侠”般在网上摘摘抄抄。
他补充道,做好海外传播,讲好中国故事还需要久久为功的耐心。“我觉得进行国际传播不是一个大张旗鼓的‘运动’,也不是一个立竿见影的行动,它要有一个过程,需要循序渐进才能水到渠成。”杨宇军说。
红星新闻记者张炎良北京报道
编辑张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