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十大新闻事件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
在即将过去的年,全校师生团结一心、攻坚克难、凝心聚力、接续奋斗!济南大学各项事业蓬勃发展,取得了令人振奋的成绩。
为了提振士气,再创辉煌,党委宣传部、新闻中心组织开展年学校“十大新闻事件”评选活动。欢迎广大师生员工、校友及关心济南大学发展的社会各界朋友踊跃投票。
投票时,选取的新闻事件不能超过10条。投票时间:12月29日0时-12月31日24时。投票结果将作为重要参考依据提交学校,最终结果将通过学校
如果您认为还有遗漏的重要新闻事件,请在评论区留言。
01
学校首次获批创新型人才国际合作培养项目
1月中旬,我校“先进建筑材料创新型人才国际合作培养项目”顺利通过国家留学基金委年创新型人才国际合作培养项目评审并获得立项资助,这是我校首次获批创新型人才国际合作培养项目。该项目依托山东省建筑材料制备与测试技术重点实验室,围绕建筑材料“节能减排、双碳发展”国家战略与英国利兹大学合作,共同开展博士研究生和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教育,旨在为我省建筑材料领域培养具有国际化视野、专业素养突出、具有行业引领能力的人才队伍。
02
“绿色化学制造与精准检测教师团队”获“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
1月27日,教育部公布了第二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评选结果,我校化学化工学院的“绿色化学制造与精准检测教师团队”成功入选。这是我校教师队伍第一次获此殊荣。此次共有个教师团队入选“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
03
马克思主义学院概论党支部入选“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培育创建单位
3月10日,教育部办公厅公布了第三批“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培育创建单位名单,我校马克思主义学院概论党支部入选。马克思主义学院概论党支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积极发挥党建引领作用,把支部党建与业务工作深度融合,构建了“”党建工作体系,即建设学习型、创新型、服务型“三型”党支部,打造“李朋忠工作室”1个思想政治工作品牌,引领思政课教学、理论研究、理论宣传3项工作,实现支部根基更加稳固、师德师风更加夯实、教书育人成效显著、社会影响不断扩大4个目标,切实提升育人实效。
04
科创育人、实践育人双夺冠
3月29日,在第十七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由生物科学与技术学院樊祥宇、孙翔玲、阮斌老师指导,张佳馨等同学完成的《新型噬菌体的发现及噬菌体饲料添加剂的研发》获得主赛道特等奖,创下参赛以来历史最好成绩。11月13日,在第六届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中,由我校设计学院信苏珊负责的“艺路乡伴——乡·信我振村服务平台项目”获得金奖,数学科学学院于洋负责的“‘清泉行动’——水资源保护宣教志愿服务项目”获铜奖,实现该项赛事中我校历史上获奖级别和获奖数量的双重突破。
年度,我校学生获得全国高等教育学会赛事榜单内全国性学科竞赛决赛、大学生科创大赛省级奖励项、人次,获奖人次比去年同比增长67.98%,获得国家级、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92项、人次,同比增长89人次,增长率20.51%。
05
访企拓岗促就业,学校领导带队赴企走访交流
4月起,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稳就业”“保就业”决策部署,深入推进高校书记校长访企拓岗促就业专项行动,学校领导带队实施访企拓岗行动。本年度线上线下累计走访近家企业,努力为毕业生挖掘就业资源,提供更多优质和精准的就业信息,助力我校毕业生实现高质量就业;校企双方在学生就业、人才培养、成果转化等方面开展深入合作,建立长效的合作机制,真正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持续推动企业与学校协同发展。
06
学校组织开展第七届“十佳辅导员”评选活动
5月,学校组织开展第七届“十佳辅导员”评选活动,辅导员白雪飞、郭冉、吴立军、李健慧、杜艳、杨金鑫、孟凡星、刘晓娟、王梦晗、王豪当选。“十佳辅导员”评选表彰于年纳入学校荣誉体系,每2年评选一次,已成为辅导员队伍建设的重要抓手,是辅导员展现自我、挑战自我、完善自我及学习交流的重要平台和机遇,更是学校提升辅导员育人能力和水平,推动学校学生工作扎实有效开展的重要举措和实践。
年,学校迎新工作获教育部易班发展中心“全国易班共建高校优秀迎新案例”;家访工作入选山东教育“致敬品牌·献礼二十大”大型展示传播活动;《“四化+四度”,从“四史”学习教育中汲取信仰力量——济南大学开展以党史为重点的“四史”教育工作案例》获“全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案例一等奖”;在山东省委教育工委开展的辅导员工作优秀案例评选活动中,获一二三等奖各1项;资助工作案例获山东省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山东省资助‘爱心传递’主题育人活动优秀工作案例”;学生生涯发展指导辅导员工作室被山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评为“年全省高校职业生涯咨询特色工作室”;《济南大学:打造生涯思政一体化教育模式》被山东省教育厅战线联播报道。
07
我校在“校长杯”全省高校教职工乒乓球比赛中获佳绩
6月21日至24日,我校代表队在“喜迎二十大建功新时代”年“校长杯”全省高校教职工乒乓球比赛中获佳绩。我校乒乓球协会选派了张士强和陈月辉在内共14名教职工组成的两支队伍参加了团体组比赛。最终,由张士强等组成的济南大学一队获得了比赛亚军,济南大学获得优秀组织奖,王晨获得男子单打40岁以下组季军。
08
济南大学领导班子调整
7月5日,学校召开中层以上干部会议,宣布省委关于学校领导班子调整的决定。省委组织部副部长龚文东出席并讲话。省委教育工委委员,省教育厅党组成员、副厅长邢顺峰宣读省委决定。省委组织部干部五处处长、一级调研员宫小震,省教育厅(省委教育工委)高校干部处处长袁广全出席会议。省委决定,刘春华同志任济南大学党委委员、常委、书记,刘宗明同志任济南大学校长。
09
我校入选教育部-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中国融合教育推进”项目师范生培养试点院校
8月22日,教育部-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中国融合教育推进:教师专业能力提升项目”启动仪式暨学术研讨会召开。我校因师范生融合教育素养培养成效显著,入选试点高校。今年,学校出台《师范教育高质量特色发展建设方案(-年)》,成立师范教育发展委员会;以师范类专业认证为抓手,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改造智慧书法教室、举办学科课程与教学论教师培训、设立“名师名校长”论坛等举措,全方位加强师范教育;物理学、特殊教育2个专业完成师范类专业第二级认证现场考查,思想政治教育、地理科学2个专业通过认证受理。
10
路也教授获鲁迅文学奖、丁玲文学奖
8月25日,济南大学文学院路也教授的诗集《天空下》获第八届鲁迅文学奖。鲁迅文学奖是体现国家荣誉的重要文学奖之一,旨在奖励优秀中篇小说、短篇小说、报告文学、诗歌、散文杂文、文学理论评论,奖励优秀文学作品翻译,推动我国文学事业的繁荣发展。
10月,路也教授创作的组诗《空旷》获第十二届丁玲文学奖。
11
郑庚修教授获山东省教书育人楷模荣誉称号
9月6日,年度“齐鲁最美教师”和山东省教书育人楷模颁奖典礼在山东教育电视台演播大厅隆重举行。我校化学化工学院郑庚修教授荣获山东省教书育人楷模荣誉称号并上台领奖,这是我校教师第一次获此殊荣。此次全省共30名教师获评“山东省教书育人楷模”。
12
中国共产党济南大学第四次代表大会胜利召开
9月14日至16日,中国共产党济南大学第四次代表大会胜利召开。大会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对山东工作的重要指示要求,认真落实山东省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实事求是地总结了学校第三次党代会以来的工作,客观分析了学校改革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提出了“一二三”发展思路,以及今后五年的主要任务目标和“四五六”战略部署。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共济南大学第三届委员会作的报告,通过了纪律检查委员会的工作报告。选举产生了中国共产党济南大学第四届委员会常务委员会委员,党委书记、副书记和中国共产党济南大学纪律检查委员会、书记、副书记。
13
学校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
10月16日至22日,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胜利召开。学校各级党组织、党员干部和师生通过各种方式收听收看开幕会、闭幕会等直播,认真学习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国共产党章程(修正案)》等,党员干部和师生结合各自实际进行热烈讨论。学校将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首要政治任务,组建由校领导、基层党组织书记、专家学者、辅导员、学生骨干组成的“百人宣讲团”,通过集中宣讲、《形势政策课》、党课、专题研讨、微宣讲等分众化、对象化、互动化方式,深入推动党的二十大精神进课堂、进师生头脑。
14
我校入选山东省智慧教育示范区(校)创建单位
11月,山东省教育厅公布了第二批山东省智慧教育示范区(校)创建项目评选结果,我校成功入选山东省智慧教育示范校创建单位。近年来,学校高度重视教育信息化工作,建立健全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制度体系,建成千兆桌面万兆骨干网,打造“智慧济大”品牌,形成一体化服务体系,不断完善智慧教学设施、网络教学资源,不断提升师生数字素养和技能、学校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水平。多次荣获山东省教育信息化优秀案例奖、山东省教育网络安全工作先进单位,智慧校园建设成果得到省教育主管部门认可。
15
深化政治监督,强化廉政教育,营造风清气正政治环境
创新政治监督工作机制,提升监督治理效能。制定《年政治监督工作方案》,建立健全“一台账、两清单、双责任、双问责”监督机制,对13个职能部门开展17项专项监督;作为省纪委监委四个试点单位之一,完成政治监督活页建设,探索用好政治监督活页助推政治监督工作机制;协助学校党委开展廉政风险排查,开展重点领域廉政问题专项整治,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
开展定制化教育,推动廉洁教育常态化全覆盖。聚焦关键少数,坚持多措并举,廉洁自律提示、组织参观省廉政教育馆、召开党风廉政警示教育大会等,打好廉洁教育“组合拳”;重视年轻干部,坚持靶向施策,开设“青廉课堂”,开展毕业生“三个一”廉洁教育,上好廉洁自律“必修课”;覆盖全体师生,发挥品牌效应,持续开展“三廉三进”党风廉政教育,举办第十三届廉洁文化创意活动,唱响廉洁文化“主旋律”。
16
学校获山东省“三全育人”示范校建设,思想政治工作取得新突破
学校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初心使命,紧紧抓住思想政治工作这条生命线,聚焦“七力八航”全链条育人模式,构建全要素融合融通思想政治工作机制,统筹各领域各环节各方面的育人资源和育人力量,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持续推进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连续14年开展家访活动,开展第七届“十佳辅导员”评选,深化“大学生思政讲师团”内涵,打造辅导员“青春对话”品牌,推动“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构建高校生涯教育“”一体化实践育人模式,守好一段渠、汇成一股流,有效推动了学校思想政治工作高质量发展,获批山东省“三全育人”示范校建设,实现了思想政治工作创新突破。
17
凝聚共识,汇聚力量,统战工作画出最大同心圆
学校党委高度重视党外知识分子思想引领,建好党外人士“人才库”、完善“成长档案”。学校现有党外校领导1人、党外中层干部10人,市以上人大、政协委员15人,其中省人大代表2人、省政协委员3人。全年高质量建言献策共计10余篇,多篇建言分别被全国政协《每日社情》《中国侨联侨情专报》、山东省政协、济南市等多层面采用;加强统战理论政策研究工作,申报山东省统战政策理论研究课题2项,其中1项获重点课题立项(全省只有8个课题入选),获批济南市统战理论研究重点课题7项。统战部被评为全省统战理论政策研究、统战信息工作先进单位。
18
多措并举守牢校园安全底线,确保学校安全稳定
学校完善校园安全逐级责任制,营造校园安全文化氛围,提升师生员工自我防范能力,防范和打击涉校各类违法犯罪活动,巩固校园安全稳定成果,全力打造校园大安全工作格局;驻校民警工作联动协调,加强了安保力量,提升了疫情防控和安全稳定工作的质效,确保取得疫情防控和安全稳定工作双到位、双平安和双确保,实现双胜利,为学校建设发展贡献力量。学校被山东省教育厅山东省公安厅评为全省校园安全工作先进集体,安全管理处被山东省公安厅通报表扬。
19
加强人才引进、完善人才共引共享共用机制,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学校坚持党管人才原则,赋能高水平队伍建设,扎实做好人才工作。自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年开展全省高校党委书记人才工作项目以来,我校连续两年获评优秀;年我校申报的“推进产教融合强化战略人才共引共享共用助力新时代现代化强省建设”项目入选全省高校四项重点项目之一。全年引进各类人才人(博士或高级专业技术职务),其中国家级人才3人,省级人才2人,高层次人才27人,海外人才20人,优秀中青年博士94人;同时学校自主培育国家级人才3人、省级人才18人次,实现了人才引育规模和质量的双提升。
学校推动人才向经济社会发展集聚、向重点产业和行业企业集聚。年,按新机制引进优秀中青年博士和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人员23人,其中省级及以上高层次人才5人。该机制典型材料已报省财政厅、审计厅等省直机关作为样板宣传推广。山东新闻联播播出《济南市市中区:校地合作共育共享“高精尖缺”人才》,对市中区和济南大学推出校地联合引才用才、双向挂职等举措,对校地高校人才和科研成果“柔性流动”的典型经验进行详细报道。
20
教育教学创新发展,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升
学校牢固树立本科教学中心地位,不断深化人才培养机制改革,15个专业获批国家级、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1个专业通过认证、3个专业接受现场考查、5个专业认证申请被受理;获省级一流本科课程31门、省普通高等教育课程思政示范课程6门;获山东省第九届教学成果奖(高等教育类)21项,其中6项推荐参评国家级教学成果奖;17名教师在各类省级教学比赛中获奖;1个现代产业学院入选省级现代产业学院;共录取新生人,最低录取位次位于省属高校前列,招生质量持续向好。
疫情防控和线上教学“双统筹”,确保教学质量实质等效。全方位做到疫情防控与教育教学工作同开展、共推进,实现线上线下教学及时切换,整体运行平稳良好;加强教学管理,及时调整教学安排,实行错峰下课制度,最大程度减少疫情对学生学习生活的影响;强化督导保障,开展“云”督导“云”听课,校院两级督导全覆盖,推动线上教学高质量运行常态化。
加强课程思政建设,推动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频共振、同向同行。组织山东省首届本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教学比赛初赛暨济南大学第一届课程思政教学比赛,评选校级一二三等奖15人,获得省赛一等奖1人、三等奖2人;6门课程获评年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组织推荐10个山东省黄河重大国家战略课程思政优秀教学案例;31门课程获校级“课程思政”示范课建设,评选50个校级课程思政优秀教学案例,42门课程通过“课程思政”示范课结题验收。
学校研究生综合教育改革成效突出。研究生获“田家炳杯”全国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学技能大赛一等奖2项、二等奖5项,三等奖1项,优秀奖1项,5名研究生导师获“优秀指导教师”荣誉称号;学校推荐的3项研究生课程思政示范课项目全部通过省级评选,获批省研究生课程思政示范项目数量位列省属高校第一。
21
双高建设成果丰硕,学位授权点培育建设工作再创佳绩
深入实施学科建设学校领导“包干制”“大学科”计划、“揭榜制”重大课题引领等机制,按照“重点建设一批、接续培育一批、扶持储备一批”的思路,科学确定高水平学科梯队建设计划,全力构建多学科相互支撑、协调发展、重点突出、梯次分明的“雁阵式”学科发展体系,学科建设布局不断优化;药理学与毒理学学科首次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学校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的学科达到7个,材料科学、化学、工程学等学科ESI全球排名持续提升;9个学科进入软科世界一流学科排行榜,学科优势更加突出、发展基础更加坚实、新兴学科更具活力,学科实力和竞争力持续提升。
材料与化工、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应用经济学、社会学4个学位点入选山东省博士学位授权点精准培育建设项目,入选数量位居省属高校前列;新增公共管理学硕士学位一级学科授权点,将由1个艺术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增为音乐、美术与书法、设计3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学位授权体系进一步优化和完善,为学校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提供有力支撑。科学制定新一轮博士点培育建设计划,学位点建设水平显著提高,竞争力显著增强。
22
科技工作勇攀高峰再创佳绩,科技创新竞争力明显提升
科技奖励工作取得新成绩和新突破。近年来,学校高度重视标志性科技奖励培育申报和成果转化工作,持续推进科技成果集成创新,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升。年,学校以第一完成单位获省部级科技奖励8项,获奖层次和数量创历史新高,实现了我校连续三年获山东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和首次获得教育部高校科研优秀成果奖的突破,实现中国发明协会发明创业奖一等奖的突破。另外,实现年度获中国技术市场协会科技金桥奖先进集体、先进个人、优秀项目全部三类奖项的突破;3人获得第十二届山东省青年科技奖;获批建设16个省级科技创新平台。
省部级及以上重大重点标志性科技项目再创佳绩。年,学校坚持聚焦标志性重大重点项目,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区域创新联合基金重点项目1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3项,获批省海外优青项目1项,省自然科学基金杰青项目2项、优青项目2项,获批省重大科技创新科技示范工程1项,省自然科学基金创新发展联合基金重点支持项目1项;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立项52项,立项经费万元,立项数和立项经费较年分别增长52.94%和75.95%;年度主持省部级及以上重大重点标志性项目11项,较年增长22.22%;年度纵向科技立项总经费较年增长38.02%。
高水平论文和顶级论文数量持续增长。年,学校发表科技类高水平论文篇,较年增长4.8%;其中顶级论文篇,较年增长12.5%。
23
人文社科服务社会能力显著增强
社科工作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以服务党和国家、地方工作大局为宗旨,以推进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设为己任,以实现高水平大学建设目标为统领,依托优势特色学科,推进科研平台建设,进行跨学科交叉融合研究,开展联合攻关,打造社会服务品牌,进一步提升了服务经济社会的水平和层次。年获批5个省级人文社科平台,其中山东省社科理论重点研究基地1个、山东省首批文科实验室2个、以及加勒比研究中心、黄河流域民生保障与社会治理协同创新中心;承担横向课题项,到账经费.74万元,较年增长34.30%,20万元以上标的技术服务与技术咨询项目26项,50万元以上标的技术服务与技术咨询项目3项,“全省学校安全素养提升项目”项目单项合同额超过万元,到账经费总额以及20万元以上到账经费项目数量再创新高;加快科研成果转化,15份咨政建言报告获得副省级及以上领导肯定性批示,其中1份成果获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批示肯定;我校在区域与产业发展规划、智慧物流研究、学校安全管理、电力平台技术服务、人力资源管理、地方立法等领域形成了济大的特色与品牌,社会服务能力显著增强;社科工作案例《夯实平台强服务推动社科提效能》入选年度全省社科联系统工作优秀创新案例获得全省宣传推介。
《学报(社会科学版)》入选“山东省高校期刊高质量发展建设项目”A类建设单位,被EBSCO学术数据库收录。
24
宣传工作再上新台阶,学校影响力不断增强
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