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州市新闻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总是听到地震新闻,近年地震真的变多了吗 [复制链接]

1#

随着监测技术进步,我们时不时就听到某个地方又发生了一次地震。地震的发生有多频繁?它会引发哪些次生灾害?地震都只发生在板块边缘吗?

在10月13日“国际减灾日”特别直播中,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的蔡晋安、中国地质大学地球物理学博士生张玉婷和田冬梅,对地震成因及危害作了详细解读。

地震导致路裂。

图虫创意

地震是怎么形成的?根本原因是大地构造运动

虽然大地震总是让人震惊,但是对于地震,我们了解的或许并不算多。

张玉婷介绍,地震按形成原因一般可以简单分为三类。

一种是构造地震,指地质断层由于受到应力作用,能量大量积累,当超过岩石的承受强度时,岩石就会破裂,导致地震的发生。构造地震占地震总数的90%以上,我们平常提到的大多数地震,都是构造地震。

第二种是火山地震,顾名思义,就是伴随火山喷发而发生的一种地震。事实上,虽然火山和地震都是岩石中构造力作用的结果,但它们往往不一定同时发生。不过有研究发现,自然中存在一种震源机制,当岩浆喷射时,会与岩壁摩擦辐射出地震波。所以在一些地区,地震和火山喷发是相伴而生的。这种类型的地震比较少,只占地震总数的7%左右。

另外一种是塌陷地震,就是当地下的洞穴或者是矿坑崩塌的时候,会产生小的地震。这种塌陷地震是重力作用的结果,所以规模比较小,次数也少,只占地震总数的3%左右。

此外还有人工地震、诱发地震之类。比如说地球科学家在野外进行勘探工作时,有时会在地下进行放炮活动,引起波动,这就属于人工地震。

火山可引发地震。

图虫创意

但需要指出的是,地震的成因,在行业内一直是一个比较受争论的问题。

张玉婷介绍,从根本上说,通常认为,地震的发生和分布都是由于地球的构造运动所决定的。

我们的地球是由地壳、地幔、地核这样的圈层结构组成。其中地壳和地幔的最上部主要是比较坚硬的岩石,所以被称为岩石圈。这个包裹着地球的岩石圈由很多不同的板块组成。

当地球内部有物质活动的时候,就会造成缓慢的大地构造运动,板块之间不断发生碰撞、挤压,使得岩石层发生变形。

这种变形会积累一定的应变,当积累的应力不断增加,最终超过限度的时候,地下的岩石突然破裂,就会发生断层,孕育地震。或者有些已经形成的断层,会出现突然的滑动,释放出巨大的能量,其中一部分能量也会以地震波的形式传播出去,形成地震。

由于各个板块之间的相对运动是造成大地震的主要原因,所以我们常看到,绝大多数地震都发生在板块边缘的断层上。

但是也有不少地震并不是发生在板块的边缘,而是在板块的内部。这种地震被称为板内地震。

板内地震绝大多数分布在板块内部比较剧烈的活动层上,虽然和板间地震相比,它们发生的地点比较零散,频度也比较低,但是因为发生在内陆人口更为密集的区域,所以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是比较大的。比如年唐山大地震和年汶川大地震,都属于板内地震。

汶川大地震遗址。

图虫创意

近年地震真的变多了吗?事实并非如此

那么,在我们国家,哪些地方比较容易发生地震呢?地震的发生频率怎么样?

蔡晋安介绍,我国是一个地震灾害比较严重的国家。按照从20世纪多年来的统计,我们国家五级地震平均每年会发生20次左右,六级地震平均每年有4次左右,七级地震稍微少一点,大概是两年或者三年发生两次。

在地震发生的地点上,*是一个主要的地震发生地,特别是跟国外交接的区域。其次是四川、云南。我们把它叫地震带。

但是并不是说别的地方就不会发生,一些地方平时看起来没什么,但是一旦发生了,就是很大的灾害。我们国家的地震分布面还是比较广阔的。

还有我们平时听到的消息,动不动就又地震了,好像今年地震特别多。但其实不一定如此。

如果五级地震平均每年会发生20次左右,那么在20次的范围内就是正常的,只不过有时候刚好在一个时间段内突然集中出现了几次,让人感觉好像地震特别多,但实际上总体平均来看是正常的。

不过稍大一点的地震确实不太多见,所以一旦发生,人们往往感到非常震惊。

大地震实际上还是比较少的。

图虫创意

而如今大家感觉地震多了,实际上是由几个因素造成的。

一个是监测水平进步了。随着技术的进展,我们的地震监测台变得更加密集了。过去全国只有多个监测台,现在已经有0多个国家级的控制台,再加上各个地方建的台网,还有企业建的台网,这就使得整个地震监测的密度提高了。相对而言,监测到的地震能量下限就提升了。

原来或许只能监测到三级、四级的地震,现在一级多、二级都能监测到,这样大家感觉地震似乎变多了,其实是台网加密造成的。

第二个因素是现在消息越来越灵通了。过去发生地震,我们可能都不会听说到,偶尔听说哪里发生一次地震,大家就很恐慌。如今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我们可以通过手机、短信,甚至通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